都說孩子是“小天使”,可在育兒過程中“小天使”最終都有可能成為“小惡魔”,這背後是孩子的心理原因在作怪。家長總會覺得,孩子不服從管教時打也不是罵也不是,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案例分析:小雨的媽媽從來沒有打罵過孩子,而小雨相對來說也比較聽話,只是上了初中以後小雨開始有些叛逆,總是不經過家長同意就到外面去跟朋友玩,常常到夜裡很晚才回家。這時候小雨已經對爸媽溫和式的教育習以為常,聽不進父母的勸。
就這樣,孩子的成績一直下滑,就連心思也不在學習上了。面對不聽從管教的孩子,小雨父母覺得是時候轉變一下教育方式了。
他們開始給孩子設定嚴格的時間作息表,如果沒有按要求來就拿不到零花錢。見到這樣的情況,小雨跟父母發起了脾氣,他說:“這不公平,憑什麼你們要要求我每天干什麼?”
小雨爸媽很是無奈,究竟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還是因為孩子進入了叛逆期,不願意聽從管教了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阿倫森效應”,能夠解釋以上這樣的現象,父母應該要及時瞭解一下。
什麼是“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一組志願者分為兩組,分別對這兩組人員進行正面的、負面的評價。
結果顯示,受到負面評價的人員會產生厭惡、反感的情緒。不過還有一項出人意料的結果,那就是重新給受到負面評價的人員一些獎勵和肯定,這些人又能夠重新建立起信心。
這項實驗說明,如果想要真正幫助一個人建立信心,建立起雙方的信任感,及時的肯定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不斷地否定一個人,兩個人的關係只能夠漸漸疏遠。放到育兒當中,又應該如何理解呢?
育兒過程中的“阿倫森效應”首先,家長不要過多地否定孩子
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一個誤解,也就是所謂的“忠言逆耳”,家長們認為身為孩子父母就應該敢於指出孩子的弱點,並且毫不保留地指出孩子的進步空間,家長可能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最直接有效的鼓勵方式,可結果恰恰相反。
受到過多負面評價的孩子會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而親子關係也會因此疏遠。因此想要保障親子關係的和諧穩定,家長更應該懂得說話的藝術,用更溫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不是否定孩子自身的價值。
其次,家長要多鼓勵孩子
鼓勵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這是一個孩子身為獨立的個體能夠感受到的最大的肯定。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優秀就是應該的,而犯錯了就註定要接受懲罰。
但是“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學會及時肯定孩子、鼓勵孩子是十分重要的,這能夠加強孩子對於家長的信任感,並且給孩子足夠的自我肯定。
因此,各位父母們要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掌握“阿倫森效應”,才能夠讓教育更省心。那麼,父母具體該怎麼做呢?
如何利用好“阿倫森效應”?第一:孩子做得好時及時鼓勵
當孩子取得成就時父母不要因為擔心孩子驕傲而吝惜自己的鼓勵,實際上鼓勵不僅僅是對孩子努力的犒賞,更能夠激發孩子向前的動力。例如誇誇孩子“你真棒”、“你這次做得真好”等等。
第二:孩子做錯時不要否定孩子的價值
雖然說孩子做錯了,但家長們不要因此去否定孩子自身的價值,而是懂得如何正確運用措辭,告訴孩子他們本身並沒有問題,而是某一件事情上做的不夠好。只有尊重了孩子的自我價值,孩子才會反過來尊重家長。
第三:肯定和批評並行
當孩子不服從父母的管教時,父母更應該運用語言和教育的藝術,懂得怎麼在批評孩子、指出錯誤的同時對孩子進行肯定,這樣在尊重了孩子自我價值的同時還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這才是最重要的。
結語:“阿倫森效應”告訴我們,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是完美的人,但每個人內心都有著一個追求完美的機制,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眼裡 的自己是足夠優秀的,更不用說孩子有多麼渴望在父母面前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了。所以父母想要孩子聽從管教,適時的鼓勵將成為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