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媽媽:「哎呀!媽咪只是離開一下子想泡個奶給你,小寶貝怎麼哭啦~」
地方媽媽:「寶寶~媽媽一直抱著你,沒辦法換衣服,先給爸爸抱好不好?」
地方媽媽:「寶貝怎麼又哭啦!等下媽媽,衣服快曬好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孩子總是不願與你分開,才離開一下子就嚎啕大哭,該怎麼辦呢?
嬰幼兒分離焦慮時期
分離焦慮是嬰幼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一般而言,月齡6至8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1歲半達到高峰期,2歲後才逐漸減緩。
寶寶6個月後,視覺以及記憶能力發展逐漸成熟,能夠開始區分主要照顧者以及陌生人,會開始建立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但此階段寶寶對於「物體恆存」的概念不夠成熟,當眼前照顧者離開視線,會被認知為是消失、不存在,因此出現了「分離焦慮」。
※「依附關係」是嬰兒與照顧者間的情感連結,2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孩子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
掌握3要點,輕鬆解決分離焦慮
1. 培養物體恆存概念
「物體恆存」是他看得見的東西,他就認為是存在;他看不見的東西,他則認為不存在。
寶寶6個月大時,就會開始注意東西,這時可以順勢培養寶寶物體恆存的觀念。
讓他了解東西看不見並非就是消失。如果主照顧者有事情需要暫時離開寶寶身邊,可以適時製造一些聲響,讓寶寶知道照顧者一直都在,然後,每3~5分看一下寶寶,逐漸拉長時間,讓寶寶慢慢習慣。
2.適時陪伴,並讓其他人照顧者介入
別總是把寶寶關在家裡,而要適時地帶出門和外界接觸,增加社交機會。此外,在安全的情況下,父母也可以請信得過的親友們協助照顧寶寶,增加親近相處的時間。如果寶寶哭了,父母不要馬上接手,而是要採取堅定的眼神和行為,告訴寶寶照顧者是個好人,讓他/她逐漸熟悉。
3. 漸進式拉長分離時間
戒除分離焦慮不是一時半會可以達成的,和寶寶分離的時間,不宜一下子就拉得太長,這樣只是增加寶寶的不安與恐懼感,最好採取漸進式慢慢拉長分離時間,給寶寶一些適應的時間,慢慢熟悉。
抗拒分離、哭鬧或者緊黏著主照顧者,這些都是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孩子的焦慮反應,可以經過照顧者適當安撫和引導,並且隨著時間適應環境後,反應會逐漸減緩。
但是每個孩子各方面發展,適應能力不太相同,這都會影響焦慮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若發覺自家孩子分離焦慮反應較嚴重且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尤其是超過三歲也是如此,建議考量專業醫療協助,瞭解原因及早介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