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覺得帶娃太辛苦了,寶寶怎麼能有那麼多的壞習慣啊,愛哭、粘人、認生……見什麼東西都往嘴巴里放,還特別的愛扔東西,一心想著怎麼樣能讓寶寶把這些壞習慣改過來,但是一歲之前,好多表現都是正常行為。
愛哭剛出生的寶寶除了吃就是睡,除了我們晚上睡不好覺,似乎沒有太多的困擾,但是等他幾個月大的時候,有的寶寶就動不動扯著嗓子大哭,有的時候還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家長就不理解了,寶寶這是怎麼了?
哭其實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他不會說話之前,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所以就需要做家長的在與孩子的磨合當中,去分析他這是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
如果是生理需求的話可能是拉了尿了,或者身體不舒服。心理需求可能是家長理會的有點少,懷疑家長是不是不愛自己了等等,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走到孩子身邊,跟寶寶說媽媽在呢,你怎麼啦?媽媽給你檢查一下。就這樣一邊檢查,一邊和寶寶說話,當我們滿足了他的需求後,他就不會哭了。
我們滿足他是為了跟他傳遞我們是值得你信任的人,是為了培養寶寶的安全感,安全感越足,寶寶長大之後就越能適應環境,也越不容易哭鬧。當然寶寶哭鬧特別厲害的時候,可能是腸絞痛,所以就需要平常的時候多讓寶寶趴一趴,但是一般情況下,6個月以後這種情況就會逐漸減少。
粘人好多家長表示自己根本就出不了門,一走孩子就會哭,孩子特別的粘人。尤其是到了8個月左右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這樣的階段,是因為他認為看不到媽媽,媽媽就消失了。好多的家長會採用分散寶寶注意力然後偷偷溜走的方法,這樣更容易加重寶寶的不安全感,反而越來越粘人。
正確的方法是讓寶寶知道物體恆存這個概念,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平時多和寶寶玩躲貓貓這樣的遊戲,讓他逐漸瞭解即使這個東西不在他的視線範圍內,但依然是存在的。
認生、害羞有很多孩子比較怕生,當你讓他和別人打招呼的時候,不但不打招呼,還躲在你的肩膀裡不回頭,是因為剛出生的孩子視力看不清楚,他也看不了很遠,隨著他慢慢長大視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好,足以分清爸爸媽媽還有熟悉的人,以及陌生人的臉。
這個時候就會進入陌生人焦慮期,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這孩子現在開始認人了,這是很正常的行為,不要給孩子貼認生、害羞的標籤,我們只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如何去面對陌生人就可以了。
亂吃東西舌頭是孩子探索環境的最重要工具,我們要允許只是保證好衛生就可以了。對於處在學爬期、學步期的孩子來說,我們保證地面上是乾淨的,沒有釘子、剪刀、紐扣等,你認為危險的物品,桌子上他隨手能碰到的東西也是安全衛生的就行。
為了孩子的認知發展,當他拿到某一個東西之後,我們最好再跟他介紹一下那是什麼。例如他站起來爬到桌子上,拿起了一個勺子,你就告訴他:寶貝這是勺子,當他往嘴巴里面放的時候,你告訴他:涼涼的,勺子涼涼的。這樣就可以了,而不是一直阻止他探索的行為。
亂扔東西大概10個月左右,你還會發現孩子特別愛扔東西,你撿起來他就繼續扔,你不撿他還不樂意。孩子的動作其實是來自於他內心的需求,這個階段就是要不斷地扔來扔去。所以當你發現孩子有這些行為之後,就要多多地給他準備一些安全的物品,像毛絨玩具、各種材質的軟球等,滿足他當下要扔的這種需求和慾望。
但是他要扔一些其他的堅硬的、易碎的、貴重的東西,你就不能這樣縱容允許了。你要告訴他這個物品就是要放在桌子上的,媽媽和你一起把它放在桌子上。要讓他明白,每個物品有每個物品的位置。一方面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培養他的秩序感就可以了。
所以在0-1歲這個年齡段,以上這些算不上是壞習慣,但是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他,就會快快度過這個階段,而不是強制性的,不讓他有某一些動作或者行為,所以千萬不要冤枉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