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家庭裡,那些情緒崩潰的時刻

媽媽手指著我說:“做不完不準睡覺!”

我氣得把書扔在地上。

媽媽老那麼凶,她才不管我開心不開心。

我想對媽媽說:“希望您能友善一點。”

我偷偷玩手機。爸爸邊打我邊說:“你膽子太大了!”

我太痛了,認錯請求他別再打了。

最後被打的地方腫了好幾天。

我想對爸爸說:“雖然我確實做錯了,但處理也別這麼狠啊!”

……

這些來自孩子們“字字泣淚”的傾訴,展現了許多家庭常見的親子衝突模式。

在這些衝突中,父母情緒激動下,指責、威脅甚至打孩子,只是為了讓孩子“好好寫作業”。

不過,這樣的方式往往事與願違。

有些孩子感到害怕、無助,表面認了錯,但內心非常牴觸,一有機會還是恢復原樣。

還有的孩子,被父母的情緒刺激後,甚至和父母爭吵,進一步激化矛盾。

各種各樣激烈的衝突損害了親子感情,還會給孩子留下陰影。畢竟,家是一個人最應該感到溫暖、感到被支援的地方。

“父母等著孩子感恩,孩子等著父母道歉”

孩子們如此傷心、憤怒,身為父母的一方又是怎麼感受的?

最近網上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可以概括無數家庭的親子關係:“父母等著孩子感恩,孩子等著父母道歉。”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

“每天早晨都痛苦無比。要不斷提醒、催促,才能讓他準時出門。”

“我為孩子的成績焦慮,每天晚上都要為寫作業鬥爭。”

……

從有了孩子的那一刻起,你的付出已經開始,越積越多,也許永不停止。你對自己的孩子有各種期待,而 ta 身為一個獨立的人,當然不可能總是符合預期。同時,身為成年人,你還擔負著大量壓力,來自工作、社會,以及家庭其他成員。

煩惱瑣碎細密,中年生活的某個時刻,你繃不住了。和孩子的戰爭一觸即發。

去年有則令人哀傷的新聞:上海一位母親在開車時和車上的兒子發生口角,然後在盧浦大橋的車流當中突然停車。孩子衝下車跳橋身亡,母親緊跟其後,但沒能抓住孩子,只能悲痛捶地。

這種親子衝突升級導致的極端事件並不多見,但也讓不少身為父母的人都心有慼慼。

讓你和孩子都感到痛苦的日常衝突,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嗎?

你可能會覺得:都說要做好情緒管理、真正解決問題,可是真正“管理”、“解決”起來,好難。

避免這些衝突的發生,

最簡單可行的方法是什麼?

和大家開啟這樣一個親子衝突的話題,是因為C計劃老師在家庭關係主題的課程中,了解到孩子們和家長們正面臨著這樣的困境。比如開篇的傾訴,就來自於小學員們。

我們將介紹一個經典方法——“非暴力溝通”,來幫助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去維護和改善親子關係。

“非暴力溝通”由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研創,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介紹了這種溝通方式的原則和方法,以幫助人們理性、平和的溝通交流,避免爭端與衝突。

這麼厚的一本書,其實要講述的基本原則十分簡單:我們在表達時,要避免只是簡單地宣洩情緒、指責他人,需要更加誠實、坦率地表達自己。

這套“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到底是什麼?原書總結為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1. 觀察

描述你看到的事實,而非去評價。尤其是如果一上來就指責對方或者宣洩情緒,那麼對方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申辯、否認乃至反擊。比如,看到孩子寫作業很慢時,可以說“我看到你一個小時才做了一道題”,而不說“你怎麼寫得這麼慢”“你怎麼這麼懶”。

2. 感受

陳述完觀察後,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是難過、委屈還是擔心等等情緒。很多時候我們不會表達、不好意思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用指責別人的方法來掩蓋自己的情緒。但是,當我們說出“你的寫作業速度讓我有點擔心”,其實遠比“我真希望沒生過你這個孩子”,更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內心。

3. 需要

告訴孩子,是什麼樣的需要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情緒。孩子寫不完作業影響睡眠、容易生病?寫不完作業可能面臨來自老師的問責?在升學方面面臨壓力?坦誠地告訴孩子,你肩上的擔子。

4. 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你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讓孩子理解具體需要做的動作。比如,在30分鐘的寫作業期間不中途去玩別的東西,寫完作業可以盡情地玩。

試一試經過這四個步驟的梳理,你的親子溝通會不會順暢很多?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你家孩子喜歡說謊?恭喜你!這是孩子在成長,4招教你正面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