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家長對孩子“情商”有了更高的關注度,這一詞原本在成年人的社交場合很常見,大家覺得與情商高的人在一起相處很舒服。那麼小孩一定要有高情商嗎?成年人眼中的高情商孩子有哪些特點呢?
說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一名身邊人公認的“高情商”孩子。在孕嬰店工作時,能接觸到各種性格的孩子,其中一個小女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嘴巴甜”的小女孩,實際上是“兩面派”首先不得不誇她很會說話這個能力,每次來都會主動和我們打招呼,從不用媽媽提醒。她是家中的大寶,媽媽抱著二胎不方便時,小女孩總是能一眼就看到媽媽需要她做什麼,立刻動身幫助媽媽、照顧妹妹。
在外人眼中,女孩機靈、懂事、孝順、情商高,聊天的本事比某些成年人都強,但和她接觸久了,就會發現女孩的表現有些像“兩面派”。
例如,剛剛還和一位老爺爺熱情地打招呼,分開後卻開始對媽媽唸叨老人家的缺點:“他好髒啊、他好醜啊、下次離他遠一點”;前幾分鐘還大方地把自己的零食分給小朋友,轉身卻在背後說某某太饞了。
做出以上行為的小女孩,僅僅6歲而已,在她身上不僅能看到“高情商”的一面,也看到了超乎年齡的成熟和“世故”。
我和當時的同事其實很喜歡她,只是不太理解女孩的性格為何如此彆扭,直到後來觀察到了她和媽媽相處時的細節才明白,原來女孩並沒有看上去那麼開心、大方,反而是極度缺愛的孩子。
孩子的許多省心表現,實際是內心“缺愛”在這名小女孩身上,有很多“省心”孩子的影子,這些表現往往給家長帶來一種孩子懂事、好帶、情商高的感覺,很少有家長真正瞭解孩子的內心。
每一件小物品在孩子的心中都可能有重要的地位,就算是壞掉的玩具、破舊的書本,都是孩子的心愛之物,捨不得將其分享給別人是很正常的心理。
家長經常教育孩子要和別人“分享”,但分享的定義和底線是什麼呢?大人看到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就會誇獎孩子真大方,當孩子把某樣東西護在懷裡時批評他小氣,強迫孩子去分享。
同樣是把自己的物品送給別人,假大方和真分享是有區別的,前面提到的像小女孩就是假大方,原因是她的媽媽一直有這個要求,不照做就會捱罵。因此孩子從一開始的不情願,變成了後來的習慣性動作,也正是因為不情願,才有了背後說其他人“饞”的行為。
有幾個孩子小時候沒哭過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愛哭、堅強成為了優點。孩子摔倒了,家長想都不想就說出:快點站起來;孩子受傷了大哭不止,家長卻讓孩子堅強點。
孩子在難過、疼痛或者不開心時,哭泣是特別正常的表達情緒,就算是大人也會有崩潰掉眼淚的時候。家長或許是想讓孩子的抗挫能力更強,但這種鍛鍊方式是錯誤的。
家長過於強調孩子要堅強,慢慢地孩子在內心就會糾結爸爸媽媽是否關心自己,導致他被同學欺負、或者真的受了比較嚴重的傷不敢告訴家長。因為他知道不僅得不到安慰還會讓父母覺得自己太懦弱。在各種孩子看上去很省心,其實藏著太大的安全隱患。
會看臉色到底是孩子的一項能力,還是被父母的情緒控制了呢?正確的會看臉色,應該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一種默契,就像所謂的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的意思。而不是讓孩子看父母的臉色而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去討好父母。
文章開頭提到的女孩,會主動幫助媽媽、考慮媽媽的感受,實際上她從小就被媽媽呼來喝去,經常被媽媽要求學會看臉色。
孩子可以有“情商”,關鍵在於父母怎樣引導嘴巴甜的小女孩總是在背後說別人壞話,恰恰是情商低的行為,但她這個行為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媽媽說的壞話比女孩更多、更過分。孩子的情商多數來自於模仿父母說話的方式,學習父母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也算情商高的必要條件。
孩子擁有一定的情商是好事,前提是不在天真的年紀裡壓抑自己去討好別人,父母給孩子充分關心和寵愛的同時,也要建立規矩和底線。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情商高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