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孩子長大適學年紀的時候,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績。大多數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有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一個優秀的成績。但事實上總是事與願違,很多孩子並沒有家長期望的那麼主動。那麼,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提高學習興趣,成為一個願意主動學習的孩子?
“鳥籠效應”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非常有效,不過很多家長對此卻有些陌生。最初,“鳥籠效應”出自一場賭局,一位叫做詹姆斯的著名心理學家和一位叫做卡爾森的物理學家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詹姆斯篤定的說不久之後卡爾森肯定會主動養鳥,卡爾森覺得這是無稽之談,畢竟他從來沒有想過養鳥。過了幾天,詹姆斯在卡爾森生日當天送了一個鳥籠作為生日禮物,可卡爾森說自己只會將它看成裝飾品。
可沒想到,此後每每有客人來到卡爾森家,都會詢問卡爾森鳥籠中的鳥去哪了。即使卡爾森反覆強調自己沒養鳥,可客人們還是沒辦法理解一個不養鳥的人家裡為何會有一個鳥籠。
於是,不想再解釋的卡爾森果然去買了一隻鳥放在鳥籠裡,這就是所謂的“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就是說,一個人偶然間獲得了某件物品,即使這件物品不是自己原本想要的,但是還是會添置與之相關的其他物品。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慣性思維,讓人從一件事自然聯想到另一件事,不自覺的進入“鳥籠效應”的思考方式中。這樣的思考方式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則有非常不一樣的效果。
如何活用“鳥籠效應”?
一、心理暗示
鳥籠暗示人們養鳥,因此,從常識看來,書櫃裡就應該擺滿書,有了鋼琴就應該學會演奏,這種自然而然產生的心理暗示並不需要家長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在日常的認知中就會慢慢感悟到。
二、潛移默化
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好過家長強制孩子學習。如此一來,孩子學習就成為他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家長的強迫。
因此,家長想要活用該邏輯,就要在家裡先準備好“鳥籠”。若希望孩子音樂好,可以在家裡多準備一些樂器,若希望孩子擅長畫畫,可以豬呢比畫板和畫筆。總是,希望孩子有哪方面的學習能力,就先給孩子準備好這些物品並放在顯眼的位置讓孩子主動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