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很特別的一年,誰也沒想到新冠這隻“黑天鵝”會席捲全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在這一年裡閱讀成了我的避難所。年終推薦幾本今年讀過的好書吧。
最好的父母書《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關於情緒管理的書其實也看得不少了,很多育兒的道理我們都懂,但遇事就會拋到一邊。這本書特別在它能想方設法讓讀者感同身受,讓我們從心裡而不僅僅是腦子接受這些育兒道理。
書的第一章告訴我們,在於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自己之所以會出現某些情緒,是因為童年相似的經歷激發了潛在的反應。在閱讀的時候,讀者會很自然地回想童年生活,這一方面能幫我們理解我們現在的情緒,同時也能夠幫我們回憶起童年時的感受,讓我們更理解孩子。
書裡也提到如何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我相信很多媽媽讀這一章會非常有共鳴。比如為了說明迴應對方感受的正確方式,作者舉了一個在家庭中經常會出現的例子:
一方下班回家,向另一方抱怨今天過了糟糕的一天。
第一種迴應方式:還好吧,沒你說的那麼糟 (否定對方感受)
第二種迴應方式:你看,窗外有松鼠(忽略對方感受)
第三種迴應方式:嗯,你應該...(給出一堆建議)
第四種迴應方式:告訴我發生了什麼...難怪你會心情不好。(感同身受)
我相信,如果我們的老公或者老婆用第一到三的方式迴應,脾氣火爆一點說不定就吵起來了,脾氣溫和一點的也再也激發不起溝通的慾望。
有了自身的感受之後,再回到和孩子的溝通上來。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我們如果採取第一種迴應方式,否定ta的感受,給孩子傳達的資訊是:我的感受是不可信任的,錯誤的。這樣的反饋對孩子自我的建立影響很消極。
如果採取第二種迴應方式,忽略或者回避孩子的感受,傳達的資訊是:我的感受是不應該的,會對別人造成負擔。或者,我的感受不重要。
如果採取第三種迴應方式,直接上來講一堆道理或者直接告訴孩子解決辦法,傳達的資訊是:我沒能力自己解決問題或者我的情緒是一個問題,需要別人幫忙解決。
第四種迴應方式傳達的資訊是:我的感受是正常的,我是被無條件接納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次孩子有消極情緒,都要感同身受,因為這種迴應方式確實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在時間精力不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選擇轉移注意力,或者迅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我們心裡要記得孩子的情緒是沒有得到紓解的。等我們時間充裕的時候,可以再回過來和孩子覆盤。
這本書基本上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讓我們有代入感,透過激發我們類似的感受去理解他人。更難得的是,有的育兒書會讓人越讀越焦慮,這本書一直在提醒我們眼光放長遠,不要拘泥於一時一地,什麼時候改變都不晚。
最特別的心理書《童話與心理學四部曲》
今年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讀了不少心理學方面的書。其中《童話與心理學四部曲》是很特別的一套。作者是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家。這套書從心理分析角度來解讀世界各地童話,民間故事,讓人耳目一新。
我尤其喜歡《大人心理童話》和《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不管在什麼時代,中年人都面臨著相似的困境。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童話故事就很清楚地說明過這點:
很早以前人,驢子,狗,猴的壽命都是30年。其他動物都覺得自己生活太辛苦,不願意活那麼久。於是上帝把驢子,狗和猴的壽命都給了人。因此,人過了30歲,就要像驢子一樣,揹負起生活的責任。
當中年人不願意承擔起責任時,ta身邊的人就需要負重前行或者承擔後果。比如書裡提到《漁夫和美人魚》。漁夫和美人魚結了婚,生了5個孩子。婚後他們把孩子給傭人照顧,兩人經常一起去海底玩(不願意放棄年輕時的自由,不願意承擔中年的責任)。孩子們因為父母常常不在而被鄰居嘲笑,大兒子在發現媽媽是美人魚之後震驚太過而死去。漁夫不久也死去了。美人魚游回了大海再也沒回來,而他們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思念父母。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的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在這裡,遭受痛苦的是漁夫的孩子們,而漁夫和美人魚之後也遭到了反噬。
關於中年危機如何度過?童話故事裡也給出了不少答案,比如:
腳踏實地地工作:積累經驗,提高技能
幽默的人生態度:因為中年之後發現很多事情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對於命運的無法捉摸如果怨天尤人只會徒增煩惱,而幽默的態度則可以有效緩解
實用的人生智慧:和青年人比不了體力,只能比對人性的瞭解和洞察
多元的價值觀:明白別人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對平凡生活的肯定與接受:與死亡面對面接觸的經驗,讓中年人肯定平凡生活的可貴
以及傳承:突破“我執”,不再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追求比自我更大的目標
這套書雖然涉及了很多中老年話題,但不會讓人覺得沉重。反而讓我對中老年產生嚮往,接受生命的不同階段與不同挑戰。
提綱挈領的《象與騎象人》
另一本對我有啟發的心理學方面的書是《象與騎象人》。這套書其實探討的是讓人幸福的方法。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作者清楚地說明了自我的分裂。它很神奇的地方是,讀的時候覺得雖然有啟發,但也不至於驚豔。但後來看其他書,總是能想到它,有種提綱挈領的感覺。所以我也就重點說說給我印象最深的這一塊。
我們平常總覺得一副軀體裡住著一個人,其實我們的自我是很分裂的。我們常說的“懂得了許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口嫌體直”就是這種分裂的體現。而且我們常常誇大理性的力量,覺得僅靠意志就能控制本能。
這本書的作者把理性比作騎象人,把本能或者感性比作大象。騎象人其實很難對抗大象的力量,只能透過各種技巧,巧妙地驅使大象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換句話說,走心比走腦更有用。這也是為啥《奇葩說》裡“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陳銘能成為BB King的原因,因為他能把“理”說到聽眾的心坎裡。
如何驅使大象?作者提到了幾個方法:冥想,認知療法,百憂解。
冥想自不必說,認知療法則是透過理性思維挑戰自動化的思考過程,即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第一時間察覺自己的想法(消極傾向:把問題特質化,持久化,擴大化),然後用理性思維去反駁這些看法的不正確(具體方法可以參考塞利格曼的《活出最樂觀的自己》)。百憂解雖然效果明顯,但是藥物且有副作用,不能長期使用。
此外,還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在棉花糖實驗中,那些堅持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很多是透過去關注其他事物,不把注意力放在棉花糖上而做到的。
讓身體產生生理反感的方式。比如作者提到他很清楚吃肉會讓動物遭受痛苦(理性),可是他還是很喜歡吃肉(感性)。後來他看了屠宰場屠殺動物的畫面,從感性上對吃肉形成了反感,之後就很少吃肉了。
我們想要做的事,就要想辦法讓“大象”喜歡,讓“大象”爽。再提供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比如“大象”喜歡控制感,當我們假期回來看到幾百封未讀郵件是不是瞬間沒有了看郵件的勇氣?這是因為“大象”覺得超出自己控制,罷工了。你可以規定只處理今天收到的郵件,任何多處理的郵件都是超額完成任務,讓“大象”重獲控制感。
又比如我們做事需要啟動能量。你想要減肥,就把零食塞到你拿不到的櫃子上;你不想看電視,就把遙控器藏到很難找的角落。“大象”是很懶的,增加啟動能量,可以讓你遠離不想做的事。
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巧妙地驅使大象。
今天先分享三本,其實還有很多好書,以後再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