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家庭聚會,表姐的女兒草莓拿著一隻漂亮的玩具相機,無論是在休息室還是餐桌上,都不離手,連我都看得出她對玩具相機的喜愛。然而就在聚餐結束後,她卻一個不小心弄掉了桌上的相機,頓時哇哇大哭起來。表姐撿起相機對她說:“沒關係,撿起來不就得了!”又一邊向我們抱怨:“這孩子太愛哭了,一點小事兒都要哼唧半天。”
似乎在很多家長眼裡,這種“愛哭”的孩子,甚至比淘氣搗蛋的孩子更難搞。一位朋友對我說,自從三歲以後自己家女兒就變得非常“玻璃心”,玩具壞了要哭、搭積木不成功要哭,甚至她晚回家一會兒女兒也要生氣良久。她很納悶為什麼大大咧咧的自己,會有這樣矯情的女兒呢?
剛剛當媽媽的這幾年,我也總為鏘寶的某些行為感到費解,比如去超市喜歡坐車,比如被哥哥拿走一粒糖就崩潰一上午等等。但如果為人父母的,可以蹲下來用孩子視角來審視這個世界,並且回顧自己童年的經歷,或許就會對他們的狀態多一些瞭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跟我們的確不一樣。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基於對數千名兒童的細緻觀察得出結論:在童年早期,孩子對生活環境異常敏感,這正是他們熟悉這個世界的方式。
也就是說,對於我們來說或許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剛剛涉世的寶寶而言,卻是“驚濤駭浪”,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過年期間,孩子的玩具被親戚家小孩拿走了,那只是他眾多玩具中的一個,爸爸媽媽很難理解孩子的崩潰,甚至還會覺得孩子太小氣。但事實卻是,我們之所以能泰然自若,第一是因為實在事不關己,第二是因為心中有個價值尺度,十塊錢的玩具想拿走就拿走吧。如果把玩具換成新買的蘋果電腦,大概就可以理解孩子的感受了。
一句“沒關係”殺傷力有多大面對因為雞毛蒜皮小事兒而崩潰的孩子,一部分父母選擇阻止孩子發洩情緒。使用的方法往往是強行制止或者威脅。比如說:“你再鬧我不讓你玩了啊!”另一部分父母則選擇息事寧人,當寶寶因為冰激凌掉地上哭泣的時候,忙說:“沒關係,媽媽再給你買一個。”
後一種做法似乎沒有什麼問題,或許我們還會覺得自己是很溫和的父母。但兒童心理學家卻告訴我們,爸爸媽媽隨口說出的一句“沒關係”會傷害孩子的“敏感力”甚至影響情商發展。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段“極度敏感”的時期,恰恰是孩子情緒成熟的必經階段。透過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事件,他們開始逐漸體驗全新的情緒。從外部的憤怒、害怕、高興,漸漸體驗到更加內部、細緻、深刻的情緒,比如自卑、嫉妒、傷感等等。
當情緒出現時,除了對事情本身的負面感受,孩子還會對情緒本身感到恐慌。這時正需要父母關心和引導,然而一句輕飄飄的“沒關係”,就好像是在對他們說“你的這些感覺不值一提。”這會造成兩個結果,第一:孩子開始否認自己的情緒。這是抑鬱、焦慮的源頭。第二:孩子努力壓抑情緒,漸漸變得鈍感,也失去了發展情商的機會,也無法敏感地體察別人的情緒。
多做三件事保護孩子“敏感力”《兒童發展心理學》 指出:兒童在生命最初幾年中遇到的強烈情緒,以及在父母在這種情境下的處理方式,對他們日後情商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智商很高但是情商捉急,彷彿看不出別人的情緒。經常幾句話說得大家都十分尷尬,這都是情商發展不充分的原因。孩子的“敏感力”本是一項重要的成長動力,卻被一些父母認為是麻煩。其實,在養育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反而應該多考慮如何保護孩子的“敏感力”,將每次情緒崩潰,都看作是成長的機會。那麼到底該如何做呢?
第一:接納孩子的情緒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遭遇伴侶的背叛,同事的陷害,去找最親密的朋友傾訴時。他會怎麼說?是跟我們同仇敵愾,還是會雲淡風輕地說:“沒事兒,我再給你找個物件!”當孩子遇到引發情緒崩潰的事件時也是一樣。表達接納永遠是第一步,這代表了對情緒的尊重和確認。當孩子再因為什麼事兒哭起來的時候,可以先蹲下來,保持視線相對,認真詢問孩子怎麼了?
Tips:對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建議大家不要先入為主地給他安上一個情緒,而是引導他自己說出事情的原委和自己情緒。
第二:用回憶和談話來共情
一說到共情,很多父母都會想到,一本正經的跟孩子說:“寶寶,媽媽知道很沮喪。”或者:“寶寶的冰激凌掉了,真可憐。”然而這樣說很容易流於形式,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感受到你的不走心。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好辦法,就是分享自己的經歷。比如鏘總因為弄丟了喜歡的貼紙傷心時,我就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弄丟玩具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發現原來媽媽也遇到過這種事情,情緒就會得到平復。
第三: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發洩情緒
對於孩子而言,哭是自然而然地表達情緒的方式,但是哭鬧並不是適合所有的場合或者情景,也並不是表達所有情感的最佳方式。當孩子經過安撫平靜下來後,爸爸媽媽也可以慢慢引導他們用語言來表達情緒,並且解決問題。比如當玩具被搶走時可以說:“別拿走的我的玩具!那樣我會覺得很傷心。”
後記:
當孩子出現我們不能理解的行為時,重要的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和認知。而非帶著成年人的“傲慢”,先入為主地認為孩子的行為有問題,甚至想要改造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