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現在講積極約束,讓孩子懂得規範。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還是要說一下,為什麼要講這個話題?坦率地說講這個話題的動力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感受,在現實生活當中,我有這樣一種感覺,非常不舒服,就是我們的社會,我們定了很多的規則,有很多公德,我們也有市民文明公約,道德規範,隨處都可以見到到。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人們的行為很多是違揹我們的公德和我們的道德規範。比如說上車排隊問題,還有在學校食堂買飯,從始至終都是一種擁擠的狀態,沒有排隊的現象。還比如說我們的交通法規,紅燈停綠燈行,行人走人行橫道過馬路,走過街天橋,不要逆行騎車,這些都是有規則的,而且交通是法規,可是我們卻是一種無序的現狀。非常感嘆,我是在感嘆之餘,我要思考為什麼人的行為是這樣的無序?是不懂嗎?不是。懂,為什麼還要這樣去做呢?我個人覺得在於,人成長於早期的時候,當他做出這樣一種不符合規範的行為的時候,沒有給予他積極的約束,使他的行為違背了規範,於是給我一種啟示,在的家庭當中,父母親在鼓勵孩子之餘,對孩子的一些違背規則,違揹我們規範的行為要進行約束,而且是積極的約束,這是一個感悟。還有一種感悟是,我們現在非常提倡尊重兒童的天性,要促使兒童或者說發揮兒童的創造性,發揮他的主體性,但是同時我們要看到,在尊重兒童的天性,促使他創造性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另外一種傾向,就是兒童身上慾望的膨脹,他無拘無束,沒規沒距。對這種情況,有些成年人還把它誤認為是兒童的創造性。這裡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做出理智的思考,冷靜的思考,作出科學的回答,來給我們父母親一個正確的引導,使我們的孩子能夠沿著他生命的規律,健康的成長。
今天,我們這個主題也要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積極約束?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對兒童要進行積極的約束?第三個問題,怎麼樣對兒童進行積極的約束?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積極約束?這裡首先我們要理解的是,約束指的是什麼?約束是一種限制,對兒童來說,約束就是給孩子的行為設立一個限度,讓它符合規範,設立一個限度。這裡所說的積極約束,也就是要給孩子肯定的正面的約束,要減少消極的,負面的影響。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約束、懲罰、懲戒,還有體罰,它們是什麼關係?在這裡我們提的是要用約束,但是它和其他幾個方面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絡?再一個就是在實際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這幾點的區分是什麼?對什麼樣的孩子要用什麼樣的約束方式?這個與這些方式的內涵和它的界限有很大關係,我們為了孩子的成長,要根據它的約束,所以這個界限我們要搞清楚。首先我們看一下懲罰,懲罰是一種嚴厲的處罰懲戒,就是透過處罰引以為戒,引起警戒。體罰是透過罰站,罰跪,打手心等這些方式來進行教育的一種方法。還有一個詞叫懲前毖後,它的內涵是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以後小心不致重犯錯誤。這裡的懲前就是對前面的過去的失敗錯誤要吸取教訓,那這個毖後的毖是什麼意思?毖就是謹慎小心的意思,就是以後要小心,不要再這樣做了,這就是懲前毖後。透過這幾個詞,我們可以看到,積極約束和懲罰懲戒體罰懲前毖後,它有很內在的聯絡,在這個當中,對於兒童來說,對他的成長髮展來說,我們認為,大多數的兒童,他需要的是積極的約束,對他實行積極的約束。實際上我們就要培養人的剋制力,也就是說,用積極的約束來培養兒童對自己身上不良行為的剋制,或者對自己的一些慾望天性的東西進行限制,一會我們要談為什麼要進行限制,讓他逐漸的在這種剋制和限制當中,逐漸地形成他的理性,用理性來剋制他的情緒,來逐漸的形成他能夠自覺地遵守規範,使他的行為符合於我們的規範,也就要培養他的良好行為習慣。透過積極的約束,逐漸達到一種自律狀態。懲罰和懲戒用在什麼時候?用在什麼樣的兒童的行為上?我們說懲罰懲戒更多的是用在那些不明事理的頑童上,頑童不良的行為引起了嚴重的後果,說服教育不起作用,你告訴他不明事理,不懂規範,說服教育不起作用,這個時候必須要用懲罰和懲戒,讓他懲罰和懲戒,首先要明事理,懲罰懲戒的目的,不是培養他的剋制力麼?首先是要糾正他的不良行為,糾正矯正,然後在糾正矯正的過程當中培養他的剋制力。在對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這個,我們提倡大多數是約束頑童,用懲罰和懲戒,但是我們不提倡用體罰,體罰就是打,但是在的現實的家庭教育當中,父母親用的最多的是體罰,其實它很簡便易行,有的家庭,還有打孩子的棍子。在實際當中很多的父母親,不太善於使用懲罰和懲戒,不經常使用或者不會使用積極的約束,在這三個層面積極的約束難度要大於其他父母親。懲戒需要父母親不但要有智慧,要有勇氣,還要有毅力,要有恆心,還要有藝術,還要懂科學,因為這個懲戒懲罰,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就容易形成體罰,所以在這裡邊,我們提倡要用的是積極的約束,我們為什麼提倡對頑童要進行懲罰和懲戒呢?對這種頑童,我這裡有一個區分點,就是說,他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前面我們談了你約束對他都不起作用,那就要用懲罰和懲戒,就是頑童為什麼需要懲罰和懲戒?首先是講道理,聽不懂,他根本就不聽,就是講道理無效,第二個就是他的錯誤的行為引起了嚴重的後果,傷害了他自己,傷害了他人,損壞了公物等等,引起了嚴重的後果,第三是這個後果要讓兒童體驗到他才知道嚴重性,像這種懲罰是什麼?是讓他親身去體驗,所以這種懲罰不是說而讓他去體驗,這是他體驗到了才能知道嚴重性。就是頑童需要懲罰和懲戒。緊接一個問題是我們怎麼去懲罰?因為我們講的主題是約束,但是為了區分這個約束,我們要把這個懲罰的問題,在這裡澄清,關於怎麼懲罰。國外的教育家他們在17世紀就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主張,它們叫做自然後果懲罰,自然後果懲罰就是讓兒童在他的錯誤行為產生錯誤後果當中的體驗來得到一種懲罰,懲罰是要給兒童痛苦的體驗,是要強制執行的,也就是要限制某種精神上的需要和慾望,你這種需要想法是合理的,但是也要限制允許兒童做他想做的事情,他不想做的事情你必須做。這懲罰這個懲字,我們的漢字是上下結構,它是要徵其心,上面是個徵字,底下是個心字,這個心字上就是來讓他有親自的一種體驗,發自內心的體驗和認識,像這種懲罰來講,我們不是人為的懲罰,是他自我的懲罰,就兒童從他的行為後果當中去體驗,去懲罰他,這是對這種頑童來說。
緊接著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為什麼不提倡體罰,就是打。儘管我們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當中,父母親使用體罰比較多,甚至有在有些孩子身上可能打還有效果,我們仍然不主張。為什麼?首先一點就是體罰,容易傷害兒童的身體健康,一般的來說,父母體罰孩子都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引起了父母的情緒上的變化,比如說生氣,還有就是,生了氣之後,發現非常氣憤,非常惱怒,在這個時候,父母在一種非常氣憤,非常惱怒的情況下容易喪失理智,所以這時候就大打出手,那在這種情況下容易產生致傷致殘,甚至我們不願看到的更不好的局面。在前幾年已經出現過這種情況,父親也好母親也好,由於不理智,大打出手把孩子致死。這是我們談的第一點,不主張體罰。第二點就是體罰孩子能夠嚴重的傷害兒童的人格和自尊心,造成心理創傷,所以有的孩子是越打越皮,他很不在乎。我遇到一個四年級的學生,他做錯的事情,他已經形成習慣,他媽媽問他認打認罰?他說認打。我問他你為什麼認打?他說認打呀,這個打對我來講已經不能對我產生什麼影響了,我已經久經考驗了。再說了,我媽打我的時候打著打著她沒勁兒就打不動了,這個罰可不好受,所以選擇是認打。另外有的小孩兒,編了這麼一首叫捱打歌。捱打歌很形象的,描述了這個捱打孩子的一種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這個捱打歌說首次捱打戰戰兢兢,兩次捱打哭不停,十次捱打,緊皺眉,眉頭緊,百次捱打骨頭硬,千次捱打功夫酣然微笑入夢中。就是說他們那個打到能睡覺,而且還是酣然微笑入夢中。所以說,從第一次的戰戰兢兢到第二次的哭不停,到後來的眉頭緊再到骨頭硬,再到酣然微笑入夢中,這個打已經不起作用了,當他是到這種狀態的時候,我們說他的人格,他的自尊已經沒有了。這是談第二點。第三點,體罰會促使兒童學會撒謊,很多孩子撒謊是為了避免皮肉之苦,可以說撒謊,有的時候是兒童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第四點,我們說體罰會使兒童喪失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有的時候孩子捱打,他是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了,有的時候因為孩子越小,他的辨別是非,認清是非的能力,理解力還沒有發展到那個程度,所以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了,所以他就糊里糊塗地捱了一頓打,然後一邊打的時候,媽媽還要問你改不改?孩子就不回答,因為他不知道他錯在哪兒,那越不回答,就越打,越打他越不知道說什麼。所以,有的時候他就學會撒謊,再一個撒謊,就是喪失了自我教育的這個主動性,就是我不知道我錯在哪?我改什麼?但不能自己去認識,也就不能主動地去改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體罰,容易引起兒童的對抗情緒,降低了父母親在兒童心目中的威信。我接觸的很多的事實當中,為什麼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就父母親和子女之間這樣一種本來是最親的兩代人為什麼變得冷漠,格格不入?孩子離家出走,父母親說我沒有這個孩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親對孩子的教育的方式往往用的都是體罰,孩子就說,你就這點本事,你不就是會打嗎?除了打你還會什麼?所以父母親在兒童的心目中沒有威信,沒有權威性的父母對教育,對子女的教育的結果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失效,失去了它應有的效果,最後體罰還容易把兒童逼上邪路,所以有些孩子,他離家出走,他什麼都不怕,他厭世恨世,具有報復的心理和舉動,他這些行為往往有時還出現在一些低齡的兒童身上。我們就看到有些小孩子在幼兒園有攻擊性行為,經常地表現出來,而且他是對小朋友拳打腳踢,又抓又撓,揪頭髮,抓臉,非常熟練,動作有時候這老師都覺得很奇怪,說小小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呢?他說我媽就是這樣打我爸的,我媽也是這樣打我的。這個小孩子,他現在已經長大了,在他13歲的時候,他參加搶劫,被拘留,成了少年犯。我們談這些問題,要使我們的父母親能夠引以為戒,所以我們提倡對大多數的孩子,要能對他的不良的行為習慣進行積極的約束,因為良好行為習慣和不良行為習慣,他都是逐漸地形成發展的,而且在每個人身上,它這兩個都同時存在,那對他的不良習慣在早期必須得與積極約束,大多數都是一樣的,缺少積極約束的孩子,必然就導致他不良習慣的升格,就產生嚴重的結果,必須要懲罰,這是我們談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談為什麼對兒童要有積極的約束?積極的約束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逐漸形成兒童的自律意識和能力,是兒童成長的一種客觀需要,就是他需要約束。跟前面我們談的,他需要鼓勵是同樣的。這裡我們談到了一個概念,就是自律的問題,就是自己約束自己,自己能夠自覺地對自己進行約束。我們說一個能夠自律的人,也就是說,一個能夠自己約束自己的人,他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是一個幸福的人,也是非常一個自在的人。那如果他自己不能約束自己,光靠別人來約束,他不是一個自由的人,也不是一個自在的人,他也不是一個幸福的人。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就是這種,因為他缺少一種自律的意識和自律的能力,他只能靠別人來約束,這種約束在早期的時候可能會起作用,但是長大了成人了,再去約束已經作用很微小了。很多他都是明知故犯,就成為了一個從問題兒童成了一個問題成人,這時候再糾正太難了。就跟我們說隨地吐痰這個問題,非典的時候,那是對人的隨地吐痰不良行為的一個最大的約束,為什麼?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它是傳播病毒的一個途徑,誰都不敢隨地吐痰。我們抗非典期過去了,你看人們現在這種不良習慣又出現了。就是他不是一個自律的人,所以說要糾正成人的不良行為習慣,比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要難得多。由此我們提出來對兒童進行積極約束的目的,是要逐漸的形成兒童的自律意識和能力,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他的行為都要符合規範,他覺得我就應該這樣做,我必須這樣做。我們說在兒童的成長過程當中,他是一個不斷的社會化過程,也就是逐漸地從一個生物屬性佔主體的人,逐漸地成長為一個社會成員,做一個社會成員來說,他要有在社會立足的實際本領,同時還要接受社會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規範,而且還要把這些社會的思想意識道德規範轉化成自身的一個內在需要,同時還要外化為我們個人的行為規範,那也就是說,從社會要我這樣做轉變成我需要這樣,我要做這樣一個人,而且我要實際去做好,也就使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的行為有序。所說的有序是什麼?就是你做人做事要符合做人做事的規則規範。我們說社會環境有序,社會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是建立在每一個人的行為規範當中,那人跟他們說是從兒童逐漸的長大成人,那他這個長大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不斷地由社會的這些規範社會的要求,對兒童不符合規範的行為進行積極的約束和限制。所以說,早期兒童生下來,是無拘無束的,那是他的天性,生物屬性,但是隨著他的長大,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我們就要需要對他進行積極的約束,也就是我們叫他明白別人來要求他時他怎麼去做?等到他兒童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他要長大之後要進行自我約束,就是不靠別人約束,我自己來自覺的約束,這就是我們說他已經把外在的約束、外在的要求變成他自我的一種需要,然後還實際去做他的行為。就是明事理,懂規範,因為社會生活,它是有序的,是有規則的,人的生命成長和社會生活,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經常說生活在滋養我們的生命,用生命去擁抱我們的生活,所以社會生活,它是有序的,有規則的,那我們的生命成長也是有序,有規則的,這兩點必須要把它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好。不懂規範的兒童,他終歸要成長為一個不懂規範的成人,對成人的不良習慣習慣我前面說了的,矯正比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要難得多,所以我們開篇談的那個問題,很多的無序行為是出現在的成人身上。我們現在有很多的這個規章制度,去限制,去約束,已經不起作用了。懲罰怎麼懲罰?他已經過了那個最佳年齡段,罰款也不也不當回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要從兒童做起,我們很不希望我們的兒童從小就有這樣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成為他的主要行為習慣。事實給我們的啟示是需要我們去認真地對待這個事情,我們要提倡對孩子的行為要進行積極的約束,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積極的約束,是為了讓兒童獲得真正的幸福,具有幸福感。我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它也是來自於實際生活給我們的提示,現在可以看到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越來越富足,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富足感是越來越弱。有的兒童甚至是成人,唯我獨尊,我行我素,受不得一點約束,他們關注的,追求的只是一味地賞識和讚揚,稍不如意就怨聲載道,遇到生活當中的一些正常的挫折,好像天就塌下來了,而且他個人的慾望是越來越膨脹,天天不滿足,而且他每天生活在怨聲載道當中,生活在他的慾望的膨脹之中,他已經沒有了幸福感,讓有些兒童唯我獨尊,現在家中就這唯我獨尊的這種狀態。首先有一個決定了他這樣一種意識,更主要的是沒有及時的約束,更強化了這樣一種唯我獨尊的意識,唯我獨尊的孩子,他對別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對別人的要求是很多的,但他不願意付出,稍不如意,他就產生一種悲觀的,或者說是一種傷心的狀態。我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在公交車上,那天是下雨,車上人不多,有一對夫婦帶著一個男孩,男孩在車上一直是吭吭唧唧的,後來我聽出來他的意思就要吃麥當勞,可能爸爸媽媽沒有滿足他,實際上就是沒有賣的,在等車的時候他要吃,但這時候車來了,大家就要上車了,說這孩子就不幹,在車上就哭哭列列,然後一會兒錘車板,一會錘前面這個座位,一會站起來,一會大聲叫。大家都回頭看這個孩子,我們可以判斷身邊就是他的母親,當人們都回頭看著孩子的時候,我們的眼光不由自主地和他母親就碰在了一起,我們看母親的表情,是不以為然的,微微笑的,那意思說看什麼看,後來我們就把頭又都回來了,那這時候孩子就更變本加厲,大聲地叫嗷嗷地叫,哎呀,大家心情很煩,又不約而同的又回頭看,那母親仍然不說一句話。這時候有人說了,真煩人。那這回媽媽說,你看你,都讓人煩你了吧?人家都不喜歡你了。再說這孩子,聽了媽媽這句話以後,聲音就更大了。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旁邊座位上一個男士大吼了一聲,你再鬧,我從窗戶給你扔出去!孩子那時候是閉著眼睛在那哼哼,他睜開眼睛看他不說話了。後來這個媽媽說,小聲點,幹什麼呢你哦?後來我們知道這是一家子,那是孩子的父親。我們來看父母親的行為,特別是這個媽媽,這孩子從上車一開始就是這樣哭哭啼啼,跺腳發脾氣,媽媽從始至終是那樣一個表情,那我們就要問,這孩子幸福嗎?快樂嗎?假設這孩子他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生活,他幸福嗎?快樂嗎?我們問這個母親,你在給予孩子什麼?今天他要吃麥當勞,沒滿足他,他就這樣的表現,在車上你怎麼就不能說出一句話來?你卻是那一種得意的安然的那一種表情。我們相反來說,如果我們的父母親當他第一次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能夠及時的制止和約束,讓他從這種哭泣當中,從怨聲當中解脫出來,這個時候才真正是一個幸福的人。我們要知道社會的生活,現實的生活是不寵你,這樣的孩子的家裡寵你學校寵你生生活不寵愛,這樣的孩子,所以他也獲不到真正的幸福,這是我們談的第二個。第三點,我們要談的是積極的約束是人,也是我們孩子長大事業成功的基礎,我們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說事業成功有很多條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取得成功的人,要有一個健康的精神,也就是說,健康的精神是人事業成功的保證。健康精神的標準是什麼呢?其中有一點就是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使慾望能夠順從理性的指導。英國教育家洛克在17世紀就曾經說過,我們人類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慾望,這不是我們的錯處,因為慾望是人的天性,我們的錯出在哪兒?是不能使慾望接受理智的規範與約束。這句話談得太精闢了,一個兒童如果從小從小缺少積極的約束,缺少理智的教育和訓練,這樣的孩子在他的行為上表現是什麼?懶散妒忌,不求上進,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說起來誇誇其談,頭頭是道,但是他一事無成,這樣的人在身邊屢見不鮮。我們現在都追求讓孩子成才成功,但是我們要知道,在成才成功的背後是什麼?是一個健康的人,這種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就剛才說的精神健康,精神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能夠用理智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能使自己的慾望膨脹,它能夠在一定的場合做出適合這種場合的行為,不斷地去積極的去進取,說在這一點上,在追求事業成功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告誡我們的父母親理性的培養,理性對慾望的剋制和駕馭,它是靠實際的約束實際的教育實際的訓練而逐漸地培養成的,在由我們主張在注重成才成功的同時,更要注重成人先做人,再成才,做人的光過程當中,精神健康是非常首要的條件,而是非常重要的條件。現在的成年人當中,為什麼對我們的行為對我們的慾望是那樣的放縱?正因為他缺少理性,缺少理智,他之所以缺少理性,缺少理智,是因為從小對他的不良行為沒有給予及時的,積極的約束,這是在成年身上很多的這個問題行為出現以後,大家都要去追尋它的原因。我們要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追求追究他的這個成長過程,他所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正因為如此,我們說,積極的約束是孩子事業成功的基礎,我們非常希望我們的父母親能夠非常理智的,非常清醒的去認識這個問題,我們看到有一些孩子身上,中學生也好,高中生也好,大學生也好,學習確實很優秀,但是他的有些行為讓人很難接受,他的行為已經越出了人的一種正常的一種行為規範,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就是這個,包括我們很多這個小的生活細節,很不可思議,有時候我自己也反思,是不是我們年齡大了?我們就很迂腐了,跟不上這種時尚和時代?但有些事情確實我們用一個最低的標準來要求好,有的時候我們也有在這個解決過程當中的談這個問題,我就說你為什麼要求教我?不明白你的脾氣,為什麼這麼大?為什麼所有人都要為你服務?你的成功是建立在別人為你的服務基礎之上,你是真正的成功者嗎?而且一些妒忌心,哎呀,看別人同學們,哪怕穿一件衣服也好,取得一點成績也好,他受不了,然後再看他的父母親對他的這樣一種教育影響就是放縱,說這邊要追求成功成才,那邊又在放縱。實際上,他這種成功成才,是一種空中閣樓,是沒有根基的,這個現實教育當中,溺愛放縱,使孩子成為一種唯我獨尊我我行我素,非常霸道,爸爸那邊又是一個嚴厲的體罰,用有的人跟我講就是打呀,把孩子打傻了,打得沒了自尊,自己很自卑。在這種情況下,那種成功成才又在哪?是多麼的渺茫?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提倡孩子的成長過程,他要成功,他要成才,他也需要積極的約束,積極的約束對孩子的成長,就如猶如我們的植物,需要養分一樣,這個約束也是必要的養分之一,這是我們談的第二點,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積極的約束。
我們下面談第三個問題,怎麼樣對孩子進行積極的約束?在這裡,我要強調一點,就是我們給大家的仍然是個建議,您的孩子現在是個什麼狀態,他需要什麼樣的約束,我們很希望您能有創造性的行為出現,我們的建議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是要區分孩子的一些行為,這裡邊要區分的是一是好動,再一個是多動,還有一個是亂動。那首先我們看好動,我們說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他的本能,活潑好動,要伴隨孩子的成長過程,多動,我們再把他加上一個症字,多動症,它是一種行為障礙,也稱為叫做是輕微腦功能障礙或叫輕度腦損傷,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亂動,他的表現就是孩子的行為沒有秩序,沒有條例,沒有規範,很任性,很隨便的行動。那在這裡邊,我們要對孩子實施積極的約束,首先對好動亂動,多動的界限要有區分。這裡我們主要區分一下孩子的好動和多動症的界限,剛才我們說了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生長髮育的需要,我們不能把調皮好動活潑的兒童都當作多動症,當然,我們說多動症是什麼?它是一種輕微的腦損傷,是一種行為障礙,是一種輕微的腦功能障礙,它是一種病症,為了便於大家區分呢,我們帶著幾個問題來看一下。好動和多動症的孩子的表現,比如說在這個注意力和興趣這個問題上,活潑好動的孩子,他是能夠專心致志地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在做事情的過程當中非常討厭別人去幹涉他,影響他,我們這些小孩子,他就做這插片玩具,媽媽過來了,你做什麼呢?他就說別搗亂一邊去。還有我們在看那個大宅門裡的白景琦,他在寫大字的時候,媽媽過來了就說,你還在這學習,該睡覺了,他說一邊去,別搗亂,這就是說他能夠專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非常討厭別人去幹涉他,影響他,但是他們有的時候注意力也不集中,主要是因為缺乏感興趣。多動症的孩子呢?他是具有注意力缺損症狀,他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不能夠較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也沒有興趣愛好。其實在這個注意力上,可以看到活潑好動的孩子和多動症的孩子,他的表現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是在這個做事情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上,活潑好動的孩子對自己的行動都有初步的計劃和安排,而且呢他要達到一定的目的,但多動症的兒童,他的行動常常是衝動的,雜亂的,而且是有始無終,所以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沒頭沒尾。還比如說在這個自控力上,活潑好動的兒童,他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能夠自我控制,也就是說,他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因為他知道我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情況,這個地方很嚴肅,我就自然就要收斂我的行動,也就是說,他能夠安分守己。多動症的兒童,他不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照樣我行我素的胡鬧,通俗的講,就是這孩子不識相,不知道家裡的外邊,沒規矩,這是多動症兒童的表現。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活潑好動和多動症的孩子在一些問題上,是有著界限的,對多動症的兒童,我們也要進行專門的訓練,而且要有專門的積極的約束,同時還要有治療,那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我們要區分的是他的行為是否違背了規則和規範,他違背了規則和規範,就是亂動了,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積極的約束。在這裡,我們來強調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建議我們的父母親,當孩子做出他的行為反應之後,我們一定要急速地作出判斷,這是活潑好動是天性,還是他違背了規範,違背了規則,是一種亂動,這個時候,如果他是一種亂動,我們必須要約束,一定要做出這樣一種積極的反應,這是我們提的第一點建議。第二點建議,就是對不同氣質型別的兒童要實施不同的約束,在這裡,我們說氣質,是人的一種先天特質,生來就有一般的來說,它不會改變,我們可以根據兒童的氣質特點來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是我們說的叫因材施教。人的氣質分為是四種類型,第一種,一種是叫膽汁質,這種氣質型別的孩子,他具有煩躁不安,特別容易哭鬧。一般來說,這種氣質型別的孩子屬於難教育型。對這樣的孩子,一味採取打喝或者哄的方式都不是好的辦法。在這裡我們建議父母親要學會辨別兒童的不同,需要根據他的需要來決定,是滿足他還是約束他,對這型別的孩子,我們要對他的行為表現,對他的所作所為要做單獨的研究。第二種氣質型別就是多血質,這類氣質型別的孩子,他生活比較有規律,也比較活潑可愛,他也很討人的喜歡他,適應能力比較強,情緒比較豐富,但多變。他喜歡運動,反應也比較敏捷,但是他的缺點是興趣廣泛,但是浮躁,做事情喜歡隨著熱情來,就是喜歡做的願意做的我就做到底,不喜歡的我就不做,另外,他在做適應的過程當中,不太專注,也不太專心,不太執著。那對這樣氣質型別的孩子,做父母親的,我們要注意培養的是他的耐力和毅力。還有一種黏液質的孩子,這個氣質型別的孩子,他早期活動比較緩慢,積極性,主動性不強,不愛與人交往也比較固執,發起脾氣來沒完沒了,怎麼哄也不行,那對這種氣質型別的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切記不可打罵,因為打罵來講,對他是最失效的一種教育效果,那對他的約束,可以在他的脾氣發完之後,冷卻下來之後來進行約束。還有一種氣質型別就是抑鬱質,這種氣質型別的孩子,比較安靜,膽小,不太適應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人就哭個不停,但他有時候表現很聽話,又太安靜,這個氣質型別的孩子告誡我們,父母親不能因為他不哭不鬧,就可以坦然處之,讓他對這型別的孩子也需要我們對他有約束的地方,也需要我們對他有鼓勵的地方。人的氣質,剛才說是與生俱有的,你要想改變是不太容易的,但是我們是可以透過積極的教育方式,透過鼓勵,同時也包括透過積極的約束,來使他身上的潛在的好的一面得到發揚,不利的一面,侷限的一面得到約束得到抑制,使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去發展,這是我們談的第二點,要根據不同的氣質型別來對孩子進行不同的約束方式。第三點,建議我們建議父母親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習慣的時候,我們要重則其事,輕則其人。重責其事,我們的關注點是在關注兒童所做的事情上,輕責其人就是我們的責備時不傷害孩子的人格,我們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讓兒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是我們責備事情,不傷害人格,讓孩子還要意識到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只不過是我現在在這個問題上,我做錯了,我要負責任,我要改正。積極的約束是為了培養兒童正確的行為方式,所以說我們重則其事,讓兒童要意識到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的失誤在哪?我為什麼有這個失誤,我下次應該怎麼做?讓他的感覺原來是這樣。那如果說我們把它換一個位置,或者說在的現實生活當中,或在現實的實際教育當中,很多的父母親是重則其人,輕則其事,那他提前表現出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就這麼記仇?不記得跟你說多少次了,你還這樣?比如說對孩子的這個丟三落四,有的母親是這樣說,你簡直是一個豬腦袋,記吃不記打。這樣的一種責備是重則其人,你是真笨,你真是豬腦袋,他這都是對著人去的,而不是對著事去的,給孩子的感覺就是我真笨,我是豬腦袋。好了,那我就是豬腦袋,我就笨。在這種情況下,小孩子會外按照他的這樣一種思維發展下去,但是他做那件錯事,他並沒有改正。在這裡邊我們用非常通俗的話說就是對事不對人,這個事情是什麼呀?我們就關注這個事,不傷害人,慢慢這一點來講。剛才說讓孩子尋找的感覺就是我反思我在這個事情上,我的失誤在哪兒?我為什麼會這樣?下次我該怎麼做?但是我還是一個很好的孩子,他的人格沒有被傷害,我們對孩子實施積極的約束,要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說他為什麼這樣,然後我們要實施什麼樣的約束。舉一個例子,女兒寫作業磨磨蹭蹭,媽媽非常生氣,因為媽媽說你快點寫,你再不快點我可打你了。女兒說你打一試試?媽媽說,你以為我不敢怎麼著?女兒說你打。你媽上去就一腳,打完之後媽媽就回到她的房間,這時候他女兒手裡拿著鉛筆,鉛筆刀就過來了,她媽在沙發上坐著,寵她嘛,說我扎死你。這媽媽一聽就火氣非常大,你想扎死我?當然了,這個以後是什麼場面?大家可想而知了,那到第二天他媽媽這口氣還不出,她就心想,你欺負了孩子,你敢扎死我!她越想越不對勁,又對孩子有了一種過激的行為,那這孩子怎麼樣?這孩子就連她的書包帶她的書,把她作業統統扔到垃圾桶裡,這就是說,孩子用行為告訴她,我不念了,我不學了。這個事情到現在回過頭來看,孩子磨蹭,做作業磨蹭,這是一個事實,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況,誰知母親就說你再磨蹭,你再不快寫,我就打你。那就說你看她這個幾個動詞,磨蹭、我打你,然後孩子說,你打一試試。媽媽就踢她,然後女兒就說扎你,然後媽媽再打她,你再打我,我把書包裡的書全扔到垃圾桶裡,這裡就說孩子的行為,是引起這個事情結果的一個誘因,那為什麼得到這樣一個結果?我們建議父母親,你能不能坐下來冷靜的考慮一下?這孩子為什麼寫作業這麼磨蹭?對不對?就是我們希望你要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那我們倒著放。她扔書包,是因為你打的,你打的她,因為她要扎你,她為什麼扎你?因為你踢她,為什麼踢?因為她寫作業磨蹭。那現在你能不能再分析一下,她磨蹭的原因是什麼?那樣子也可能她不會做,是不是?還有就是她不想做?她想玩?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作業做完了以後,你又給留作業,所以我就慢慢做,我就磨蹭磨蹭,到睡覺時間,你讓我睡覺了,我就不會再做另外一份作業,對不對?其實孩子磨蹭了,後面絕對有他的原因。但是我們的父母親卻沒有去讀懂孩子背後的原因,然後就按照我們簡單的方式去進行,才導致了這樣一個結果。所以說我們在約束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懂得他行為的背後是什麼?然後提出可行的約束方式,這是我們提的第三條建議。第四條建議就是一定要識破孩子錯誤的動機,來實行積極的約束,孩子錯誤的動機必然要導致出錯誤的行為出現,這個時候我們要約束的就是約束他的錯誤行為,同時還要約束他的錯誤動機。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七歲男孩,我們一起到商店去,我陪他媽媽去買東西,然後,這個媽媽媽買了一條裙子,很便宜19塊錢,然後這個兒子看見一個電動玩具,他也要買,但這個電動玩具,我們一看適合三歲的孩子玩,他媽媽就沒答應他,為什麼呢?就這個電動玩具,他已經有三個,而且你已經七歲,已經不適合再玩這個玩具了,但是這個孩子還想要非常想要,為什麼?他就覺得誰誰還有,我必須有一個。那媽媽沒有滿足他這個需要,他就坐地哭,大哭一場。而且我就發現這孩子哭的時候他整個是一種剛好沒有眼淚,他媽媽應該在大庭廣眾之下,覺得面子很難堪,就想掏錢給他買這個玩具。我一下就把她手摁住了,我想跟她說不能買,首先是我就說他七歲了,根本沒必要再玩這個玩具,他這個動機是錯誤的,對不對?她說那怎麼辦?我說趕緊走,我說咱們就往出走,不離開他,對他這種錯誤行為,你絕對不能滿足,而必須約束,我拉緊她就走了。他媽媽說要丟了怎麼辦?我說丟不了,那這時候我們就走出大概有20米,這孩子不哭了,爬起來就追媽媽,你不要我了。後來我跟她媽媽說不許回頭看,他繼續往前走。然後這時候他追上來之後就說媽媽,你的裙子買得真好看,他再也不提那玩具的事情。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孩子,他的錯誤行為出現,他有一個錯誤動機支配他,那支配是什麼呢?他並不是真需要這個玩具,而是他要別人有我也要有,所以他又哭又鬧,這個行為,我們做父母親的一定要約束他這種錯誤行為,不能滿足他這樣一種錯誤的動機。這是我們談的第四點,要識破孩子的這個錯誤的動機。第五個建議,我們建議就是說要用結果法對孩子不良行為進行約束,那些結果法也就是說,有點接近我們前面解釋那個懲罰。懲罰就是,用孩子的行為結果用孩子的不良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對他進行約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作自受,就是想做的事情,我們不讓你做,你不願做的事情,你必須做,而且是強制的。有一個小孩子,姐姐在練琴,他老搗亂,因為姐姐練琴,媽媽叫表揚姐姐,可能批評他你為什麼不去練琴?他為了不讓姐姐受到表揚,也為了自己不受批評,所以他給姐姐搗亂。有一次他拿剪子把琴絃弄斷了,媽媽這個時候堅決不原諒,用結果法來對他進行約束。結果法是什麼?就是他非常愛看電視,愛看動畫片,當放動畫片的時候,媽媽提出來了,今天不許看電視,你到旁邊的屋子去,把門關起來,自己去反省。媽媽說,為什麼不讓你看電視?你應該明白原因,把門關起來,屋子裡站著去。那小孩子他知道,因為我把姐姐的琴絃弄斷了,姐姐不能練琴了,這個結果已經比較嚴重,必須要受到懲罰,這樣的懲罰對他來講,對孩子來講,他的感受是什麼?第一,他認為是公正的,為什麼公正?自食其果。你把別人琴弄斷了,所以你不能看電視。第二,就是說這種約束不是人為的,不是別人給他的,而是他自己找的,就說你自己要約束你自己,你要去反省好,這樣呢用結果法來約束他,可以減少他的情緒波動。你比如人為的去約束他,他要哭,要鬧,他要提出抗議呀。但是這時候你怨不得別人,你只能怨你自己,他說什麼也可以減少這種情緒波動,另外也可以減少這種對立情緒,這小孩子,他就反省之後這個電視是不許你看的,因為媽媽知道他這個時間必須要看,而且非常喜歡看,不可以看的,這種教育方式在一些,特別是在這個早期的孩子身上,用結果法來進行約束,效果還是比較不錯的,這是第五條建議。第六條建議就是我們建議父母親要勇於說不可以。有這樣一個母親,她跟我談,她說我不敢回絕他,如果我不滿足他的需要,他離家出走怎麼辦?因為在這次之前,她的孩子曾經因為提出來一個要求,媽媽沒有滿足他,離家出走了,媽媽就一直擔心他再次離家出走,所以就提出什麼要求就滿足他。但我看這個母親,她的書包裡經常要裝著一些錢,要達到一定數目的錢,因為他的兒子對她的要求就是你隨叫隨到,我就是要錢,因為他是個痴迷手機的人,他現在上初中二年級,他已經有過九個手機,那他現在又提出來我要買手機,他的標準是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媽媽很無奈,買不買?那我告訴她,你必須要對孩子的這樣一種不合理的要求,提出你的明確的態度,就是不可以。那孩子說不可以不行。那不行,堅決不行。你不給我買,我就走。我也感覺到這個事情有難度,要解決。為什麼現在有難度了?因為他已經養成習慣他的消費水平。我們可以說是屬於比較高的消費,在他的親戚家裡,親戚給孩子的這個零花錢,少則幾千,多則上萬,這種高消費,助長了這個孩子慾望的無度的膨脹,這個孩子的慾望為什麼這樣無度的膨脹?實際上手機在他眼裡已經不是一個通訊聯絡的工具,而是他身份的代言,身份的代表,他用手機來顯示他的身份,所以他得出他的整個思維,他的這個意識都在這種膨脹的衝動的狀態下。他媽媽的做法是對他這種膨脹的慾望起到的是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她從小沒有對孩子的這樣一種不合理的要求,不合理的願望進行積極的約束,從小就是要什麼給什麼。媽媽說,我也很委屈,因為這孩子五歲之前,就是上學之前不是在我身邊長大的,所以對於孩子來講,我在跟他接觸的過程當中,一般的約束,對他已經不起什麼作用,他需要的是後果,結果懲罰法。對這樣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錢在他手裡不算什麼,所以媽媽的這種無度的滿足,不敢說不可以,對他的這樣一種慾望的膨脹,起到了推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這個孩子在接觸過程當中,我感覺的是難度非常大。最近他又發生了點事情,又去打架,這次架打的,他就要品嚐這個後果了,他要負行為責任了,而且他還負法律責任了,雖然他年齡還不到。這個後果我們誰也不願意看到,但是出現了,我們必須面對,家裡成年人非常後悔,現在這孩子也非常後悔,他在反思。他曾經跟我說過,他說你說我身上有三座大山壓著,搬掉這三座山,要靠我自己,我說哪三座大山?一是他抽菸,影響他的身體健康,二是他玩手機痴迷,影響他的精神健康,三是學習什麼都不會,成天揹著三本書,那書連動都不動,從來不寫作業。你今後的發展是什麼?你的實際生活本領是什麼?現在這孩子在思過,我們很希望他的母親能夠在孩子思過的過程當中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對孩子該約束的時候一定要約束,該拒絕的時候一定要拒絕,這是我們談的第六點建議。第七點建議,對孩子實行積極的約束,必須有令必行,要堅定,但是我們不專制。因為我們看到這種情況,當孩子有了不良行為行為出現的時候,一時的約束,可以盡興的約束,做不到有的時候做不到,他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父母親做不到,他提出約束孩子之後,比如說我們以前的那例子,做借鑑,讓孩子不看電視,當有的時候孩子偷偷把房門開啟,偷偷的看電視就是被母親看到了,這時候母親就有點同情了,哎呀,我的孩子好可憐吶,看看電視都不行,偷偷的看,哎呀,我不應該慣他,讓他去反思去,不應該懲罰他,她又心疼孩子。母親對孩子實行了約束,她又心疼孩子,同時她自己還掉眼淚,她譴責自己,說服自己,哎呀,孩子還小,下次就記住啦,哎呀,就這樣吧,別再去罰這個,別讓他再去反思自己啦,答應他吧,包括我們前面說的,不拒絕孩子無理要求。那母親經常說,就這一次了,下次不許再要了,孩子說行,就這一次,下次不要了,然後下次接著要,然後母親還這句話,就這一次了,下次不許再要了。在這裡我們要提醒父母親,你既然要約束孩子,有令必行,有行必果,就是必須得有結果,你真正做到了才行,你一次做到了不行,而且每次都這樣去做就是我們說你從一個不良的行為習慣你要糾正他一次這樣去做,還要不斷地去做,反覆的去做去訓練他把這種行為逐漸地透過訓練成為習慣,什麼叫習慣成為他身上穩定的一種行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他都知道我應該怎麼做,我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穩定的行為就是習慣,所以這個習慣良好行為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在約束的時候,有令必行,有行必果,而且你出現了反覆之後要反覆的訓練,逐漸的穩定下來,這時候才形成形成他的習慣,但是我們在這裡注意一個界限,我們說有令必行,要堅定,但絕不專制,絕不體罰,因為孩子在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當中形成的過程當中,他肯定要出現,反覆出現反覆很正常,但是我們要注意反覆,絕不是重複,所以在他行為出現反覆的過程當中,我們父母親要善於反這個認識,這個反覆的過程當中,他的心的近戰因素是什麼?就是他比原來進步的地方是什麼?他比原來不足的地方是什?我們要約束的就是他能做到的,他沒去做到,必須要約束,他能做到,他做到了,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定要鼓勵,一定要鼓勵像這樣來看,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它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說它是一個螺旋式的,螺旋式的上升,那在螺旋式,它有一個交叉點,有一個交叉點,那這個交叉點你從形式上看他有這種重複的現象,但是他絕不是重複,他都有新的進展因素在裡邊,所以孩子這樣一個成長的過程,他這個規律也告誡我們,在對孩子進行積極約束的時候,不能一勞永逸,而且我們要長期的提不斷的提,反覆的提,讓他逐步的提高,逐步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步的去約束糾正他的不良行為習慣,在這個過程要伴隨整個的孩子的成長,如果這兩個逐步我們都做到了,就是說逐步的去約束他不良的行為,逐步的去鼓勵她,良好的行為,這個時候我們孩子他的發展就屬於他正常發展,因為在人的還兒童的成長過程當中,他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是相伴而行的,它既需要鼓勵,又需要約束,這兩點不可偏廢,用我們的話說,兩手都要硬。否則的話,就要出現一種傾斜或者一種坍塌,都是屬於一種不正常的發展,所以我們在這個給孩子提出積極的約束之後很關鍵的一點,就必須要堅定,要堅持好,因為我們說,不能耳軟心活是吧?他一一檢討了承認錯誤了,馬上我們就鬆懈了,然後就不再繼續約束了,而且用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給自己找解脫,這對孩子的發展可以說是一種非常不利的影響因素,這是我們談的關於這個積極約束的問題,慢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把它重申和概括一下,我們提出積極的約束,孩子是讓孩子懂得規範,懂得規則,因為我們的社會生活,我們的社會的發展,它是有序的,它是有一定的規則的,我們人的成長過程也是它的社會化過程,也就是要把社會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的規範,道德規範,不斷地去內化為我們個人的需要,而我們個人也要不斷地把這種需要用這種需要去支配我們的行為,使我們的行為負責,規則符合規範,讓我們的社會讓我們的生活達到一種和諧,達到一種和諧,所以這種對孩子實行積極的約束,即使孩子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也是我們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就是我們今天談的這個和諧發展,和諧社會,他這種和諧,它是來源於我們人的每一個行為之中,我們都不喜歡這樣一種無序的,雜亂的環境,人們都渴望這樣一種溫馨和諧的社會風尚,這個他要靠我們每一個人去營造,透過我們的行為去構建,而且這個行為不是他人的,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說,為了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
為了我們的孩子真正能夠獲得幸福,真正有一種幸福感,成就感,滿足感,讓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是一個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既離不開我們父母親的鼓勵,也離不開我們父母親對他的不良行為的約束,所以說教育是什麼?實際上它是透過我們成年人的言談舉止去打動孩子,就是我們這種打動,要深入他的內心世界,這種教育能夠產生它的正向影響。所以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溝通是永遠的,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追求是要有效的,有效就在於能夠打動孩子,讓他能夠意識到我每天都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我有什麼樣的需要?社會需要我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我能做什麼?那好,你就每天去做什麼。我們很希望我們的孩子在父母親的打動下,在父母親的影響下,在鼓勵中,同時也在的約束中,健康的成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