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章,老人說,在情緒上,要給孩子無限的支援和認同。
若菱不理解。
我也不理解,孩子要買玩具,買;孩子要吃雪糕,吃;孩子出去玩就不想回家,那就玩。
“這不是會寵壞孩子嗎?”
不加以阻止,把孩子養成了生活中的小霸王。想要的玩具就一定要得到,家裡玩具堆成山卻不知道珍惜;想吃雪糕就給吃,最後感冒了,嗓子發炎;想在外面玩,結果錯過了吃飯睡覺時間,餓了困了,又哭又鬧,把自己也弄得煩不勝煩。
沒看20章之前,我是這樣想的,因為我覺得無限的寵愛叫溺愛,而溺愛會把孩子養歪。
看了20章之後,我改變了這種看法,無限的支援與認同並不等於溺愛。
20章麵攤老闆娘說,情緒的支援和認同,只是去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去阻止或是否定,但行為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細思極恐。
情緒的支援與認同,能讓孩子的情緒產生共鳴,增強自我認定,過多地加以阻止和否定,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和自卑。
比如,孩子想吃糖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阻止,因為糖吃多了會上火,長期吃糖,牙齒會長蛀牙。
但阻止的後果是什麼呢?孩子會認為糖是很好的東西,但是父母卻不讓吃,在小孩子的有限的認知裡便會產生一種簡單的邏輯,父母不讓吃的東西都是好的。
產生這樣一種邏輯關聯,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是有很大壞處的,極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既然你們不讓我吃的,都是好的,那我偏要去吃那些你們不讓我嘗試的東西。
還有,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對糖果充滿喜愛呢?
推己及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孩子想要吃糖就可以理解了吧?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就給孩子吃呢?像書中說的,給孩子無限的支援與認同。
並不是,給孩子無限的支援與認同是情緒上的,你可以對孩子說,我理解你這種想吃糖的想法,我也特別想吃糖,因為很甜,但是我們過會兒就要吃飯了,假如現在吃了糖,等會兒你就不吃飯了,不吃飯就會肚子餓,肚子餓了就沒力氣跟小朋友玩耍了。
簡單來說就是,我理解你,但是該遵守的行為規矩還是要遵守的。比如吃飯前不能吃糖這個規矩事先跟孩子定好,定好就必須遵守,不能因為孩子哭鬧不止就妥協。
我的孩子之前有一段時間很不聽話,用俗話來說就是脾氣很倔,要得到什麼東西就非得得到不可,假如我不拿給她,她就會一直哭,哭到我給她為止。
有個在幼兒園當老師的朋友聽說這個事情後,跟我談過育兒方法,她說在生活中必須對她制定規則,也就是劃定一條警戒線,無論如何也不能突破這條線,即使哭鬧不止,也不能妥協,否則孩子知道媽媽不答應我的要求時,我哭鬧媽媽就會答應我的,這樣子下去孩子發育不好。
我覺得她說得有點道理,於是就跟孩子制定相應的規則,觸碰到這條線,我就說不可以。
但實行下來,我覺得並不是很理想,孩子漸漸地有點逆反,我說不可以的事情,她非要去做,弄得我也焦頭爛額。
現在看到書中的觀點,才知道,其實我之前的教育方法有偏差,給孩子制定規則沒有錯,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缺少了對孩子的情緒給予理解和支援,只告訴孩子不可以,卻沒有理解和認可她,這樣是不利於她的心靈成長的,所以她才會越來越逆反。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情緒就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麼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援,讓他們學會和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如果你用轉移的方法來教孩子避開負面情緒的話,孩子長大以後就可能會用替代品來逃避情緒,什麼抽菸啦,吸毒啦,還有那些工作狂啦,很可怕呢!如果你去壓抑孩子情緒的話,那就更不好了呀!
前幾天,我的孩子便秘,三四天不拉便,拉了之後又每天拉在褲子裡面,我和孩子爸爸很著急啊,為什麼會退化了,該怎麼辦才能解決這種境地。
開始幾次我們沒罵她,認為她不是故意的,應該是便秘讓她難受,一時忍不住才拉在褲子裡面;後來,連續幾天還是一樣的,我們脫下褲子就看到髒兮兮的畫面,那一瞬間火冒三丈,“啪”,一巴掌拍下去,她的屁股瞬間印上一個巴掌印。
本以為打了之後孩子會好一些,不再拉在褲子裡面,因為老人說不會大小便,扭幾次屁股就好了。但結果還是一樣的,打了幾天,罵了幾天,孩子哭得慘兮兮的,總也改不了。
最後,我都不知道還能怎麼做來緩解這種狀況,害怕打狠了給他留下心理陰影,就暫時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放任她自由發揮。
嘿,這回你猜怎麼著,她反而自己又會了,真是讓人意外。
現在回想當時的情景,孩子自己拉便在褲子裡面,估計她自己心裡也不好受,很焦慮,已經很難受了,我們不理解她反而對她施加壓力,她就越發焦慮和委屈。有時候,越焦慮就越做不好一件事。
所以,最後我們沒過多關注這件事情時,她的壓力驟減,反而做到了。
情緒是孩子內心深處的能量,我們無法過多幹涉,也干涉不了。如果不理解孩子的情緒,強行阻止孩子的行為,只會增加他的逆反心理,對教育他毫無用處。這時候,給予一定的支援和認可,也許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試著理解我的孩子,並對他報以無限的支援,是我目前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