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你有沒有為孩子的無理取鬧而煩惱?比如,疫情當下,不建議市民外出,孩子卻哭鬧著非要去公園玩,你怎麼講道理他也不聽,反而越哭越兇;孩子拼搭樂高玩具沒拼好,發脾氣,你勸他彆著急,甚至幫他拼好,他還是不行,依然連哭帶鬧,最後終於惹得你大發雷霆,以一頓狂吵來收場。
其實,所謂的無理取鬧,完全可避免,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說到,只要父母懂得傾聽,認同孩子的感受,並且懂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孩子的願望,就很容易止住孩子哭鬧,根本無需抓狂。
為什麼這麼說?
假設你被老闆炒一頓,你很鬱悶,跟朋友訴說,朋友試著來幫你解決問題:
“這沒什麼呀,誰沒被老闆炒過呢?“
或者說:”你累了,休息一下明天就好了。“
或者講大道理,”生活就是這樣,不如意十有八九,看開點。“
再不然給出建議:“我告訴你怎麼做,明天一早到老闆辦公室,先承認錯誤,以後記著提前完成,別給老闆找茬的機會。”
......
你發現這些都不是你想要的,朋友提建議、講道理,甚至語重心長批評你,你感覺更差勁,你想要的是什麼?你只是希望有人願意傾聽,認同你的感受,比如:“你被老闆吵,想必很鬱悶。”這樣說,就比那些“有什麼好鬱悶的,下回好好做”之類的話要強上100倍,因為他體會到你的感受,你就願意跟他再聊下去,而不是他一句話就成為“話語終結者”,搞得你再不想往下說。相比建議,我們更需要的是感同身受的理解。
你被理解,就會自行調理好情緒。孩子也是這樣,當孩子遇到煩惱,不是需要你給他講大道理,給他講方法,他更需要的是,你能認同他的感受,無條件接納他,隨後他也會自行調整好情緒。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怎麼做?
第一,全神貫注地傾聽,不打斷,不急於給意見;
第二,積極迴應孩子的感受,比如說“哦”、“嗯”、“這樣啊..."
第三,說出孩子的感受,比如:“你很生氣,你想把它拼好,可積木太多了。”
第四,用幻想的方式實現願望。不是每個願望都能實現,不是每個要求都要滿足,在孩子大鬧的時候,如果你能理解他,用幻想的方式表達,孩子更容易接受。
比如:“寶貝很想出去玩,可是疫情不能出去,你很難過。要是我們會玩魔術,能大變活人,把你的小朋友變到家裡來玩就好了。變變變,把濤濤變出來和我玩!”孩子可能會破涕為笑。雖然依然不能實現願望,但透過幻想的方式說出孩子想和小朋友玩的想法,孩子知道你懂他,理解他,情緒就會慢慢平靜。你講的那些道理,孩子其實都明白,但覺得你制止了他,否定他的感受,就難免大哭大鬧。
除了前三點,即傾聽,迴應感受,說出孩子的感受外,第四點是最重要的,是最能讓一個哭鬧中的孩子,儘快恢復平靜的方法。
鄰居小林的孩子三歲,疫情封鎖期間,吵著鬧著要去超市買遙控飛機,小林最初耐著性子跟他講道理,”疫情出去很危險,等解封了再去買,你看好嗎?“孩子根本就不聽你的,”不,我就要!“然後大哭,吵得小林非常不耐煩,大聲呵斥孩子,可孩子哭得更兇。
這讓小林苦惱不已,忽然想到書中的方法,傾聽,體會孩子的感受。
”寶貝兒,你很想要一個遙控飛機,是這樣嗎?在家這兩天是不是太悶了?“
孩子點點頭,“是啊,我要玩飛機。”
小林說“我也很悶,我也想出去。”
小林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不再那麼哭鬧。小林不再講道理,說為什麼不能出去之類的話,而是用幻想來實現願望的方式,“如果我們像孫悟空就好了,拔一根汗毛,‘呼’一吹,變!就能變出個遙控飛機該多好,我們就可以在樓下玩,飛機會飛得很高很高。”說著小林撐開雙臂裝作飛機的樣子在家跑起來:“嗚——,飛機飛嘍!“
這時孩子竟然不哭了,看著小林演飛機,臉上有了笑容,還說”我的飛機要比彤彤的飛機飛得高,比咱們的樓還高。”
小林說:“是啊,咱們要買個飛得特別特別高的飛機,等疫情結束,我們就去公園裡玩兒,讓它飛到天空上。“這麼說著孩子開心起來,跟著小林在屋子裡,“嗚——嗚”一起學飛機飛。
你看,當你能靜靜傾聽孩子,體會並表達孩子的感受,最後再以幻想的方式表達願望,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哪裡還需要雞飛狗跳般地抓狂?
所以接下來,親愛的家長們,在孩子苦惱的時候,或者讓你覺得他無理取鬧的時候,不妨先傾聽孩子,積極迴應並說出他們的感受,更關鍵的要學會用幻想的方式來表達願望,就能抵禦負面情緒。孩子其實需要的是你理解他,認同他,做到這些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煩惱,我們的親子溝通就會越來越甜蜜。
同樣,當朋友跟你訴苦的時候,也要用心傾聽,體會他的感受,千萬不要打斷他,或者給他建議。有時朋友並不是需要你幫他解決問題,只是吐個槽,釋放下情緒,只要情緒流動出來,他就會自行解決問題,而你是那個幫助他梳理情緒的人,是理解他懂他的那個人。
學無止境,知識需要學習,業務需要學習,溝通也需要學習,做父母更需要學習。
誰也不是天生的好父母,當我們學會用合理的、無傷害的方式表達愛,我們就獲得孩子的信任,就可以是那個貼心的、能懂孩子的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