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孕晚期產檢的時候,很多媽媽都會問醫生,胎兒入盆了嗎?入盆意味著即將卸貨。但入盆後多久會發生分娩呢?其實,這因人而異。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寶寶入盆那些事。

1

入盆後多久會生?

入盆是分娩的前奏。臨近預產期時,胎兒他會以“頭朝下、臀朝上、全身蜷縮”的姿勢,讓自己的頭部進入到媽媽的骨盆腔裡,並與骨盆銜接而不浮動,為分娩做準備,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入盆”。

入盆後多久會生就如胎兒入盆時間一樣,因人而異。

通常情況下,胎兒會在孕36周以後到分娩前這段時間入盆,初產婦一般會比經產婦提前入盆。據統計,80%~90%的初產婦會在孕38周左右入盆, 10%~20%的初產婦要等到快生的時候才能入盆。而經產婦多在分娩發動後才開始入盆,個別準媽媽會在分娩前數天內完成入盆的過程。所以,胎兒入盆並不意味著馬上就要分娩了,而不入盆也可以順產。

2

胎兒入盆後的5個變化

➀ 腹部形狀變化

準媽媽的肚子可能由“西瓜”變成“柚子”形狀。這是因為胎寶入盆後,所處的位置相對靠下,所以腹部的形狀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➁ 食慾變好

胎兒在入盆前,會擠壓媽媽的心、胃、肺等器官,所以準媽媽會有呼吸不順暢、沒有食慾等表現。等胎兒下行後,自然就會減輕對這些器官的壓迫,所以準媽媽的呼吸自然就順暢了、吃飯也就香啦。

➂ 尿頻、便祕

胎兒入盆後會增加對膀胱、直腸的壓迫,這時候準媽媽尿頻、便祕的症狀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➃ 小腹下墜感,陰部疼痛感

胎兒下行後,會壓迫準媽媽的骶骨和會陰部,出現下腹部墜脹感和陰部輕微壓痛感。所以,胎兒入盆後,準媽媽要儘量多休息,避擴音重物,以免發生胎膜早破。

➄ 不規律宮縮

胎兒入盆後,會壓迫到宮頸,所以準媽媽可能會出現腹部陣陣發緊等假宮縮的症狀,不過這種宮縮持續時間通常不足半分鐘,而且不規律,力量也比較弱。在休息之後,會明顯減輕,跟分娩時的宮縮是有本質區別的,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區分。

這些症狀並不是每個媽媽都會出現,有些表現明顯,有些則沒有特殊變化。所以判斷胎兒是否已經入盆,不能僅憑症狀,還需要由產科醫生檢查後確定。

3

胎兒遲遲不入盆怎麼辦?

上面我們說過,有些準媽媽可能會在快臨產的時候才入盆,這種屬於非病理因素導致的,無需過於擔心。但準媽媽需要注意的是,胎位異常、前置胎盤、準媽媽骨盆狹窄等原因也會導致胎兒不能入盆。這時候準媽媽需要聽從醫生指導,準時產檢,做好剖腹產的準備。

如果是非病理因素導致的胎寶不能入盆,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運動方法,來幫助寶寶入盆:

➀ 散步

每天堅持散步30分鐘,不僅可以幫助胎兒入盆,還能幫準媽媽鬆弛骨盆韌帶,為分娩做準備。散步的地點最好選擇環境比較幽靜的地方,不要在馬路上散步,以免吸入汽車尾氣。

➁ 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可以增強準媽媽骨盆底的恥骨、尾骨的肌肉張力。

方法:平躺,吸氣8秒鐘,同時慢慢地從肛門儘量用力緊縮陰道,注意不要把力量分散到其它部位。然後呼氣,同時慢慢放鬆下來。反覆重複5次即可,注意不要運動過度。

➂ 劃腿運動

方法:準媽媽手扶椅背,右腿固定,左腿劃圈,做完後還原到預備動作,然後換腿繼續做,早晚各做5-6次。

➃ 孕婦瑜伽

這項運動能鬆弛準媽媽腰部和骨盆的肌肉,能增加骨盆肌肉的力量以及準媽媽的體力,能為準媽媽順利分娩打下良好的基礎。

媽媽在運動的時候,應該一定是適量而行,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累。運動過程中一旦有疲憊的感覺,應該立馬停止。

如果經過上述運動後,胎兒還是不能入盆,準媽媽也不用擔心,一切順其自然就好,能順產儘量順產,不能順產也不要勉強,一切以寶寶和自己的健康為主。此外,不管入盆與否,孕晚期一旦出現破水、見紅、規律宮縮,意味著寶寶即將出來了,應及時就診。

大田縣婦幼保健院產科開展了導樂分娩、無痛分娩、新式剖宮產、改良下腹橫切口皮內縫合術和術後止痛等技術專案。病房環境溫馨,舒適,配套齊全,價廉整潔的標準病房。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最慫弟弟”火了,任勞任怨聽從姐姐指揮,網友:混得最慘的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