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6點左右被我家大寶和外婆的吵架聲吵醒,大概聽到的是“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犟,你知道嗎?你的剪紙水平嚴重退步了,還不如幼兒園時剪得好呢!”外婆沮喪地說。“可是我喜歡這樣剪,我就想剪這個,不想聽你的”大寶口氣強硬地說。
原來是老師佈置了手工剪紙作業,外婆覺得孩子曾經的特長就是剪紙,想讓孩子剪得好一些在班裡出出風頭,可孩子卻不這麼想,他不是愛出風頭的人,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看到了外婆身上強烈的我執,她想要控制孩子,假借為孩子好的理由,而大寶經常被外婆要求應該這樣做,不能那樣做,他已經對外婆的話產生逆反了,即使外婆的話有道理,但大腦已經形成了相應抵禦機制。這不就是大多數中國親子關係的縮影嗎?
中國的父母也許是世界上最任勞任怨的父母,但卻不是最尊重孩子的父母。我看過一本漫畫,就是講的中西方教育的差別。2至3歲的時候中國孩子已經開始學習、學特長,國外孩子在學著整理自己的玩具; 5至6歲時中國孩子還是在學習、學特長,國外孩子學著整理自己的房間;7至12歲時中國孩子依然是學習、學特長,國外孩子已經能獨立收拾整個房間,並自己做飯了。
中國家長以愛之名,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利,對於2-3歲的孩子而言,自己收拾玩具也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我們總是談尊重、談理解,但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呢?
你的小孩為什麼不聽話?
通常不聽話的小孩的父母都會採取相應的懲罰措施,但這種懲罰只是起到短期的效果,經常一週後自動失效了,父母們會再次被搞得疲憊不堪,他們通常都想過這些問題:他到底想要幹什麼?他為什麼總是不聽我的話?怎樣才能讓這個調皮的孩子變得安靜些、順從些?
一、理解孩子的發展和適齡行為
幼兒期的孩子由於認知發展的程度有限,他們很難從他人立場出發考慮問題,而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就很好地詮釋了幼兒期孩子的特性。因此,2至5歲的孩子容易出現為了爭搶東西打架的情況,父母理解了孩子這個階段的特性,就會比較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有助於解決問題。
孩子出生頭幾年沒有所謂的“不良行為”,更多的是與年齡相對應的情感、身體和認知的發展,家長們要提升與孩子的情感聯結的非懲罰性管教。孩子作出的每一種你認為過分的舉動,其實,都是在表明這孩子需要你給予什麼。
比如:我家二寶現在正好處於“可怕的兩歲”,當她有要求時脾氣非常暴躁,究其原因是她的語言能力發育得晚一些,無法正確表達自家的想法。有時,她會大哭大鬧,哥哥聽見後會被妹妹帶的也很暴躁,哥哥會衝妹妹吼叫道“你到底要幹什麼!”這時候,我會摟著哥哥和妹妹,讓他們先平復情緒,然後轉移注意力,等他們徹底安靜後,再對哥哥解釋妹妹脾氣這麼暴躁的原因,後面要讓他倆排練,再遇到這種事後,哥哥應該怎麼做,而且我安排給哥哥一個任務,就是教妹妹說話,從簡單的一至兩個字開始,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既可以訓練妹妹的語言能力,又能讓哥哥對妹妹有一些耐心。
二、來自父母的先天性格差異
孩子出生時就帶有不同的先天氣質型別差異,也就是說他們有的活潑,有的安靜;有的靈敏,有的遲緩,儘管後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想從根本上改變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的是發揮不同氣質型別的先天優勢,完善孩子的性格。
活潑的孩子幼兒期會比較好動,而且喜歡拿大人的東西和危險的東西,比如花瓶、打火機、錘子等等,那就需要我們把這些東西藏好,用的時候儘量不讓孩子看見,這樣比孩子拿到手再奪走強,還能保護孩子的自主性。
安靜的孩子通常比較不喜歡主動社交,很多大人就會逼著孩子見到陌生人叫人或者讓他們跟陌生的小朋友玩,其實,面對陌生,這些安靜的小孩剛開始會有恐懼感,父母還是儘量給他們一些緩衝時間,可以詢問和引導,但要尊重孩子的決定。
後記:其實,每一個小孩生下來的重要任務就是玩,玩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是在探索界限,有的孩子會不停的挑戰界限。我想陪伴和耐心;尊重和理解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