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生猶如一副美麗的畫卷,需要家長和老師自幼年開始就盡心栽培,讓這幅畫能夠恣意綻放,揮灑絢爛的色彩。然而,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一張白紙,需要父母和老師的引導,方能夠提筆。
那麼,身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當如何抓住孩子的“八年黃金期”,正確引導孩子,使教育事半功倍呢?
一、1-2歲——口欲旺盛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通過“吃”這一行動,來探索周圍未知的世界。身邊凡是他能拿得到的東西,都要先放在嘴裡“嚐嚐”。如果沒有東西可拿,也要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小手小腳丫放在嘴裡,細細品嚐...這就是孩子的“口欲期”了。
民間有很多“土方法”來阻止孩子“吃”不應該吃的東西,比如:把小手塗上紫藥水或者有苦味道的“蔬菜汁”。
其實,這種強制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不科學的。
這一時期的孩子,需要通過“吃”,來滿足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父母強硬的阻止這一行為,將讓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甚至導致心態的失衡。
不要小看這種看似無關緊要的破壞,這種心態上的失衡將會持續影響孩子未來的心理髮育。讓孩子在長大以後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破壞了孩子對一件事情持續的專注能力。
二、3-4歲——想象力爆發
3-4歲的孩子,依然會將現實生活和幻想世界混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積木、拼圖類玩具,是他們此時的最愛。孩子們會將積木搭建成各種想象中的樣子,也會把拼圖反反覆覆的拆開、重組。
這一系列的反覆,其實都是孩子發揮想象力的過程,家長在陪伴的同時,不要過多的干預,讓他們按著自己的意願來玩,而不是按著“對”的方式去玩。
身體機能方面,這一時期的幼兒體能逐漸增強,力量增強,他們會不停的探索自己與外界之間的聯絡。家長們經常會擔心,3、4歲的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會受到傷害,其實只要家長在旁陪伴就好,並不需要過分擔心。
三、5-6歲——秩序感的形成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經常會讓我們覺得任性、不可理喻。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只是他們來到了形成秩序感的年齡段。
他們經常表現為:穿衣服一定要按著自己習慣的順序來,比如:自己想要先穿衣服,如果家長強行讓他們先把褲子穿好,他們便會大鬧不止,一定要先把衣服穿好才肯罷休。這並不是孩子任性,而是在培養自己的“秩序感”。
爸爸媽媽們不要誤以為孩子“任性”、“不聽話”,而破壞了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5-6歲的孩子也面臨上小學,培養一個良好的習慣,不僅能夠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也將伴隨他的一生。
四、7-8歲——個性發展期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二、三年級的時候,普遍會有一種感覺:“孩子長大了,翅膀開始硬了,不服管了。”
他們擁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大人說“不”。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個性開始凸顯。
家長們不要感到頭疼,而應當開心,開心孩子終於開始走上獨立、自我、成熟之路。所以,寶爸寶媽們要珍惜孩子在青春期之前最後一個“黃金時期”,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與孩子多溝通,言傳身教大於教條式講大道理。
以上就是孩子最關鍵的幾個時期,希望家長們能夠充分利用好這幾個階段,培養一個自律、自愛、Sunny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