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湖南的婁女士經歷了一場“夢魘”。
有天,她給兒子力力(化名)餵飯,發現兒子吃兩口就吐、還狂吐舌頭,小手亂抓,和平常判若兩人。
看著兒子異常,婁女士驚恐萬分,嚇得趕緊送往醫院。醫生看著精力旺盛的力力也嚇了一跳。
一個2歲的孩子四肢不停地動、入睡困難、滿頭大汗、心率跳動超過常規的50%!
若不是吃了什麼,平時乖巧的孩子不可能突然“發病”。仔細排查後,發現罪魁禍首竟是兩塊“巧克力”!從外觀看,它和巧克力如出一轍,讓人很難分清。
當他們想看看說明書,瞭解成分,才發現這根本是“三無產品”:無生產商、無廠址、成分不詳。
這樣“出生不明”的“零食”,卻是兒子小姨“給予厚望”的“減肥神藥”。不幸的是,年幼的力力把它當成零食吃了,這才有了一系列的“併發症”。
這款被吹噓有奇效的“溶脂巧克力”,檢測出的主要成分,竟含有國家明令禁止的“西布曲明”!
醫生說:“西布曲明,是種中樞性減肥藥,副作用很強,容易引起肝損傷、高血壓、心率加快,嚴重更能造成器官衰竭而致死。”
成年人長期食用,都危害無窮,何況是兩歲的孩子?而且孩子還吃了兩顆!
經過四天的導瀉、護心等治療,孩子慢慢才恢復意識,留院進一步觀察。要是孩子不小心再多吃幾顆,或者家長沒及時發現送醫。那結果,細思極恐!
1-3歲左右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經常用嘴探索,認知事物;用手觸控,感知事物。
要是形狀奇特,或聞著香甜的藥物或危險品,沒放在安全的地方,他們隨手就能翻來“探究”。
即使大孩子,也不能低估他們的“好奇心”。若我們不引起重視,一次“疏忽”,將終生遺憾。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東西明明不能吃,卻因披著“迷惑”的外衣,讓孩子毫無抵抗力。
前段時間,聽朋友講了件事,脊背一陣發涼。
鄰居家男孩浩浩,在遊樂場玩時,看到好朋友樂樂正在玩一種“神奇飲料”。
從外表看這些飲料有“橙汁、汽水”,五顏六色極其誘人,他一下子就被吸引。
樂樂興奮地說:“這些飲料不僅好玩,而且香香的!”說完就分了幾瓶給浩浩。
父母在一旁聊得正歡,也沒注意,結果浩浩玩時候忍不住吃了點。
下午,媽媽見浩浩神情不對,仔細詢問才知道他吃了“軟軟的飲料”,忙送往醫院。後來,發現浩浩吃的“汽水”原來是種“泥”!
可事實上,這些網紅泥的問題,之前就頻頻被曝光。
因為Q彈,孩子很喜歡玩。但硼砂是種有毒化學品,孩子如果玩後,再觸控口鼻,或放入口中,過量會中毒,嚴重能致命。
可這些網紅泥,在校園極受追捧,對孩子的健康形成很大隱患。
明明不是食品,卻用飲料瓶包裝來吸引孩子,這樣錯誤的引導,完全沒顧忌隱藏的安全隱患。
儘管上面寫著“非食品,不宜使用”,可年幼的孩子根本不識字啊!
這樣的警示幾乎形同虛設,如果家長沒提前告知,最後“苦果”只能孩子獨自承受。
如果說孩子無心的傷害還情有可原,那父母有意的無知就讓人無法釋懷了。
曾有則“四歲孩子將老鼠藥分給同學吃”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
四歲男孩軒軒,下課把從家帶的一大包“零食”,熱情地分給培訓班的同學。
男孩樂樂因打不開瓶蓋,找家長幫忙,這才發現裡面竟是老鼠藥!
3名小孩不幸中招,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其中一名女孩娟娟,因誤服較多,情況危急,21項檢查指標中有19項異常。在洗胃時胃出血、肝腎功能受到到損傷、還發著低燒。
大家都很納悶,鼠藥為何會在孩子書包?當他們質問軒軒家長時,沒想到家長竟事先知情。
不但如此,軒軒家長還淡定地開啟瓶蓋,辯解道:“這都是中藥成分,無毒無害。”
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女兒,娟娟父母氣憤不已。
面對殺傷力極強的“毒藥”,父母不但沒有任何安全意識,任由孩子帶入學校,且對其危害性“一無所知”,實在讓人憤怒。
有時,父母的“無知”,比孩子的“好奇”殺傷力更大!
近年來,孩子誤食“危險品”的新聞層出不窮。
2歲男孩誤食降壓藥險喪命;
8歲男孩誤食乾燥劑險喪命;
小學生誤食老鼠藥死亡…
我們總對意外存在僥倖,殊不知一旦發生就是百分之百。
防患於未然,提高安全意識,多瞭解一些安全知識,關鍵時刻真能救命。
1.危險品放置高處櫃子上鎖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家長雖然把藥品放在冰箱上層,殊不知孩子竟用椅子,藉助櫃檯,爬上去拿到吃了。
可見光放在高處,也不是萬全之策,櫃子一定得有鎖。
2.藥物不要留下殘渣
有時,因疏忽,吃藥時會灑落一些,低齡的孩子很可能因好奇而誤食。
3.擰緊藥瓶蓋
網上有個爸爸,剛吃完降壓藥,瓶蓋沒擰,隨手放在床頭,就被一旁2歲的兒子誤食了幾顆。
有了孩子,我們都得多一份“警惕”,你根本不知道孩子的探索欲有多強,手速有多快。
4.教孩子區分藥物和食品
有時,孩子不喜歡吃藥,我們常會騙他們說是“糖果”。
千萬別給孩子錯誤的認知,讓他們對藥品存在誤解。
告訴孩子藥品是什麼,以及誤食後的危害,是我們必須給孩子上的“保命課”。
5.不要用危險品逗孩子
面對孩子,我們常把握不好“逗孩子”的尺度。
之前就爆出孩子因家長的玩笑話,而誤食像糖果一樣的網紅洗衣留香珠。
明明不能吃,就別開玩笑說是“甜甜水”、“豆豆”、“果凍”…
孩子年齡尚小,根本區分不了笑話和事實。
6.不要用食品容器裝藥物
為了引誘老鼠,很多人都會把鼠藥和食物混在一起。
之前就爆出,低孩子被“假象迷惑”而吃錯藥。
1.時刻警惕孩子的異常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藥事科主任王菲曾說:“孩子誤食藥物非常危險,因兒童機體發育尚未成熟,如果處理不及時,很容易有後遺症。”
所以,一定要警惕孩子的異常。
以下幾種情況可以判斷孩子是否誤食。
一、 孩子是否嘔吐或昏昏欲睡;
二、孩子嘴唇是否有異物殘留;
三、孩子嘴唇和舌頭是否有灼傷的痕跡或顏色異常;
四、孩子口腔是否有異味。
2.送醫院之前的急救措施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藥事科主任王菲指出,若發現孩子不慎誤服藥物,千萬不要驚慌,先判斷孩子到底吃的什麼,大概服了多久,再採取措施,對進一步治療非常有幫助。
若誤服一般性藥物很少劑量
例如毒副作用較小的維生素、止咳糖漿等,不用特別擔心,讓寶寶多喝涼開水,使藥物稀釋並及時排出即可。
若誤服副作用大的藥物
如解熱鎮痛類或安眠藥、抗生素之類的藥物,送醫前家長需迅速用筷子或手指輕輕觸碰孩子的喉嚨後部(咽後壁處),刺激其嘔吐,吐後喝些白開水再繼續催吐。
反覆幾次,讓孩子把存留在胃內尚未消化吸收的藥物吐淨,並送往醫院救治。
若誤服鹼性類藥物
如小蘇打、健胃片等鹼性強的藥物,可給孩子喝些食用醋、橘子汁、檸檬汁等酸性食物,以中和藥物鹼性,並及時送醫院。
若誤服酸性類藥物
如石炭酸或阿司匹林等酸性藥物,應儘快讓孩子喝牛奶、麵粉糊或豆漿類飲料,保護食道和胃黏膜,避免藥物對食道和胃腸道的腐蝕,並及時送醫院。
她特別提醒家長,若發現孩子吃錯了藥,安慰和關心孩子,比打罵恐嚇,更能讓孩子說出“實話”。
同時,送往就近醫院時,記得帶上誤服的藥物或是說明書,這樣可以幫助醫生儘快對症處理。
我們從不希望這些知識可以用到,但當我們瞭然於心時,遇到危急時刻,那種鎮定的心態和理性的判斷,就是孩子最大的護身符。
對父母而言,孩子的生命健康永遠排第一位。
為了孩子,多瞭解一些急救知識,多學習一種藥品分類,多一份警惕和細心,都可能在關鍵時刻救孩子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