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是網上形容父母輔導作業的一句戲謔之語,但也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輔導作業的那個場景。

網上一個爸爸在教孩子寫作業,把爸爸氣得不行。媽媽就在那說:“哎呦,孩子不會做嘛,你就慢慢教,不要那麼兇”。然後爸爸就不教了,換媽媽去,誰知道,媽媽去教,那個聲音比爸爸還大,氣得吼孩子,過來又打爸爸,自己也氣哭了。

這場景很多家長是不是似曾相識啊,對,這就是你在家裡輔導孩子的場景,我們很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之前,都不斷地在告訴自己,要用愛的教育去感化孩子,要給他擺事實,講道理,千萬不能吼、不能罵、更不能打。可是一上陣時,孩子各種層出不窮的問題,讓你火氣不斷往外冒,最後終於摟不住火了,又吼又罵有時候甚至還打。這麼一波操作完,乾脆不輔導了。

等冷靜過後,自己又後悔了,為什麼那麼打孩子,罵孩子,他可還是個孩子啊,心痛得要命,但明天又重蹈覆轍。

怎樣適時地發洩情緒?才不傷到孩子呢?

用一個字或詞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多相反沒用,要越短越好。有情緒的時候,防止其他話帶著有情緒的話說出來,傷害到孩子時,這時我們要用一個簡短的詞,既提醒孩子,又能發洩情緒。

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可以喊一聲“飯”。

如孩子放學回家不愛做作業,就去玩了,喊一聲“作業”。

這樣的好處比你跟他說半天,好好吃飯,要做作業的話,管用多了,而且他也能從你的話中感受到你的情緒。更重要的一點,自己的情緒也得到發洩了。

怎樣說讓孩子更能接受?

如果我們用第一人稱“我”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時,然後再加上自己的希望,這樣語氣就不那麼激烈,孩子就更能接受。

很多時候,孩子到犯了錯誤,我們習慣性地告訴他:“你這樣是錯的”,“你怎麼能這樣”,“你在搞什麼東西啊?”。

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指責,這話有攻擊性,不利於孩子接受,另外說了這些話時,我們又沒告訴他怎樣做是對的。這就會導致孩子,以為是你在針對他,看不慣他,他有可能還會跟你反著幹。

a:你怎麼老是直呼這些叔叔伯伯的名字,這是不對的。

b:我不喜歡你每一次都叫大人的名字,我希望你每一次要叫別人的尊稱,該叫叔叔的叫叔叔,該叫伯伯的叫伯伯。

b的說法孩子更能接受,孩子會知道我這樣做的結果是爸爸媽媽不高興,給出的希望,告訴了他,下次遇到該怎麼做。

再例如

a:你怎麼還不做飯?

b:早上出去幹活,到現在還沒吃飯,我又累又餓,媽媽希望你做頓飯給我吃。

顯然b說法更好,“你”這個字帶著指責的意味,會讓孩子們反感,很多內心叛逆的孩子,當時就直接說我不想做。有些孩子就算做了,心裡也是不高興。

當遇到屢教不改的孩子怎麼辦?

先說規矩,替他想好解決問題的方法,供他選擇,如果不按他選擇的方法辦,就強制採取另一個方法。

例:放學回家先完成作業,才能看電視。如果你不聽,那好,我就把電視遙控收了,今天就算你做完也不能看。

如果孩子還不聽,執意要看,就採取強制性辦法,把電視關了,把遙控收了。

最後我們還需要做。

我們要隨時準備調整策略,孩子不是一成不變的,犯的錯誤也可能千奇百怪,所以要隨時調整策略。

我們也要學習,將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

我們要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壓抑的情緒多了,會讓我們像一個不斷充氣的氣球一樣,一旦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會爆炸,那時候更會傷人,各種難聽的話就會脫口而出,所以要適時地表達情緒,發洩出來。

我們要把解決問題的決定權,執行權交給孩子,讓他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並且被尊重,這樣他更樂意去改正。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彆著急,總會好起來的。春天來了,你們會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