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常見病症的識別

總是哭鬧

新生兒哭鬧是表達要求和痛苦的方式。新生兒的哭鬧與吃喝拉撒睡穿密切相關。例如:飢餓、口渴、餵奶時乳汁過急(衝)嗆奶、要排大小便時均可哭鬧;當環境過冷、過熱、光線過強、衣服過緊、被子過厚、尿布潮溼時也可引起哭鬧;寶寶需要愛撫時也會用哭鬧來表示。因上述原因引起的哭鬧一般哭聲有力,除哭鬧外沒有其他異常表現。

如新生兒每天無故哭鬧3小時以上、每週發生3次以上、持續3周以上,屬於過多哭鬧。這種哭鬧常會神秘消失,約半數寶寶在3個月後消失,大多數寶寶在4個月時停止。寶寶的身長和體重增長不受影響。

專家提示

當新生兒頭痛、口腔痛、耳痛、腹痛,或被蚊蟲叮咬、長了痱子導致面板痛癢時,哭鬧劇烈,持續時間長,哭聲高調或難以控制;而且在哭鬧前會煩躁不安,提示新生兒哭鬧是因為患病不舒服所致,應及時就醫。

總睡不醒

新生兒期每天大概要睡16~18小時。多數新生兒每隔2、3個小時睡醒後,睜開雙眼,安靜地躺一會兒,然後東看看西看看,頭和身體動起來,接著開始張嘴找乳房或吃自己的手,此時應給他餵奶。正常情況下,新生兒吃飽後會放開乳房,看上去很滿足,出現睡意,接著入睡。

專家提示

如新生兒很少主動醒來吃奶,或很少有警醒表現;看上去很疲倦,對吃奶沒興趣,或該清醒或覺醒時仍處於睡眠狀態,即使干擾他仍不覺醒;睡眠時間大大多於平時。突然出現上述情況,提示新生兒可能生病了,要儘快就醫。

呼吸快

出生2個月內,寶寶安靜睡眠時,每分鐘的呼吸次數為30~40次。新生兒剛醒來時,短時間內呼吸次數較快,恢復正常頻率前出現短暫的呼吸暫停,屬正常現象。此外,新生兒哭鬧時,呼吸頻率也會出現暫時性加快。如果新生兒呼吸增快到每分鐘60次以上,提示有肺炎等感染的可能,應立即就醫。

體溫低

對於剛出生的新生兒來說,發熱不常見,一旦出現發熱,提示新生兒出現了嚴重的細菌感染。但新生兒發生細菌感染時,也可能會體溫降低,當新生兒體溫低於35.5℃時,即為低體溫,也要及時就醫。

吐奶

新生兒吃奶後1小時內有1~2口奶溢位多數是正常的,稍大後,溢奶會明顯減少。有些新生兒溢奶會持續發生,是因為食管下端即胃的入口肌肉過分鬆弛,造成奶進入胃後易反流。不適當的餵養和護理方法也可引起吐奶,如餵奶過快、一次吃奶量太多、餵奶前新生兒過度哭鬧吸入大量空氣、更換奶的種類或奶的濃度不合適、體位不當、餵奶後立刻將寶寶平放在床上或過多過早翻動寶寶等,都可引起吐奶。正常情況下,嘔吐物為乳汁或乳凝塊。生理性吐奶一般不會影響新生兒身長、體重的增長。

專家提示

如新生兒吃奶後出現劇烈的持續性嘔吐,或嘔吐呈噴射狀,吐出的奶帶有黏液;新生兒除吐奶外,還伴有腹脹、發熱、精神不好等,提示新生兒可能出現異常。牛奶蛋白過敏、感染性疾病、食管或胃腸道的先天畸形、腸梗阻等都可導致嘔吐,此時應儘快就醫。

腹脹

大多數正常的新生兒腹部有些突出,吃奶後更加明顯。不過,在兩次餵奶之間,腹部應該很柔軟。如果新生兒2天內沒有排大便,導致腸脹氣,可引起腹脹,排便後腹脹症狀即消失。如果新生兒的腹部持續脹且發硬,伴有嘔吐,不能排除腸道嚴重疾病所致。此時要儘快就醫。

經常流淚或眼睛分泌物多

新生兒出生時如一側或雙側鼻淚管堵塞,眼淚不能透過鼻腔引流,則新生兒的眼睛看起來總是“水汪汪”的,眼淚還會順著腮部流下。如鼻淚管長時間不通,淚液不易排出,還會引起區域性感染,這時眼部會產生黃色膿性分泌物。新生兒透過產道時病菌進入眼中,也會引起眼部感染,除眼部分泌物增多外,還可出現雙眼紅腫。

專家提示

如果新生兒眼部出現“熱淚盈眶”、膿性分泌物、紅腫、怕光等,應及時就醫。

口腔有乳白色的膜

新生兒口腔的白色斑塊,多覆蓋在牙齦、舌面、上顎和口腔黏膜上,有時整個口腔都覆蓋白色斑點,有些父母以為是奶汁形成的,其實不然。如果是乳汁,容易被擦掉,但這些白色斑塊不易被擦掉,這是由一種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即鵝口瘡。患鵝口瘡的寶寶不一定明顯不舒服,有的寶寶可表現出吃奶不如以前或哭鬧不安,部分寶寶體溫升高。如為母乳餵養,那麼如果媽媽出現乳頭癢或有燒灼感,提示媽媽的乳頭也受到感染。

專家提示

一旦發現寶寶口腔有不易塗掉的白色斑塊,要及時就診,並配合醫生的治療,包括對媽媽乳頭的處理。還要注意消毒寶寶用過的奶具。不要自行揩擦白膜,以免加重感染。

臍周皮膚髮紅

新生兒的臍窩容易積存分泌物或尿液。臍帶殘端還沒脫落時,如果沒有及時清除分泌物或尿液,分泌物乾燥後會使臍窩與臍帶根部粘在一起,從臍帶表面上看起來是乾淨的,但臍窩裡可積存分泌物。細菌容易生長和繁殖。繼而透過沒有完全閉合的臍帶殘端侵入,引起臍帶炎症。炎症最初為臍帶根部發紅,分泌物由原來的無色透明變為黃色膿液。隨著感染範圍擴大,臍帶周圍面板也出現紅腫。如不及時就醫,可發展為全身感染。

當發現寶寶臍帶周圍皮膚髮紅,或觸碰臍帶時寶寶哭鬧,要儘快就醫。

皮膚髮黃

剛生下來的新生兒,臉色紅潤可愛,可是過了兩三天,新生兒的面部甚至軀幹及四肢面板漸漸變成了橙黃色,或是紅裡透黃,說明新生兒出現了黃疸,約有50%以上的足月兒和70%早產兒都會有這種現象。如果面板黃疸出現在生後2~3天、4~6天時最明顯,生後7~10天逐漸消退,則屬於生理性黃疸,不需特殊治療。一些純母乳餵養的寶寶也會出現皮膚髮黃,發生時間稍晚,程度可輕可重,一般停餵母乳2~3天后,黃疸明顯減輕。如黃疸程度輕,不必治療。

專家提示

當黃疸出現過早(在生後24小時內出現)、程度重(手心、腳心發黃),或遲遲不退(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4周),或退而又出現等,應儘快就醫。

皮膚髮紫

新生兒時期面板紅潤。當室溫較低時,新生兒的面板也會發紫甚至發花,升高室溫或增加衣被後,新生兒的面板會很快恢復正常。如新生兒的口唇、口腔內的黏膜、鼻尖、鼻唇溝附近面板、指甲床、手指尖的面板顏色發紫,或哭鬧後皮膚髮紫,且與室溫無關,提示可能有心臟或呼吸系統異常,要及時就醫。

專家提示

非青紫的先天性心臟病寶寶在出生時無青紫等異常表現。隨著年齡的增大,先心病寶寶會出現經常感冒、發熱、肺炎、生長髮育減緩或停滯等情況,應及時就醫。

皮疹或紅斑

一些新生兒生後1~2天出現全身性紅斑,常見於胸部、面部、背部和四肢。開始時為高出面板的丘疹,第二天漸嚴重,成為紅色斑,多數3~5天消退。這種紅斑發生原因不明,多可自行消退,不必處理。炎熱季節出生的新生兒,有時在前額、前胸等處可見針尖大小的薄壁小皰疹,內容清亮,基底無紅暈,易被擦破,這是汗皰疹。汗皰疹與新生兒汗腺功能不完善有關,不需特別處理,數日內水泡破裂、變幹後自行消退。有些新生兒出生1~2周內鼻尖、下頜等處可見白色針尖大小的疹,稱為粟粒疹。是由於皮脂腺未成熟,皮脂凝聚在皮脂腺內阻塞所致,多在2周內消失,也不需處理。

專家提示

如果新生兒除皮疹外,還伴有吃奶後嘔吐、腹瀉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臍部凸出

何為臍疝:有些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即可見到臍部有鼓起的圓形小腫塊,安靜或躺著時小腫塊可消失,咳嗽、哭鬧時小腫塊又會鼓起來。若用手輕壓腫塊消失並伴有氣泡聲。

臍疝病因:臍疝是因臍帶脫落後臍部瘢痕薄弱,或腹部兩側肌肉在臍部有缺損而形成。腹腔壓力增高時可使臍疝加大。臍疝直徑小者為1釐米,大者直徑達2~3釐米。

應對方法:直徑較小的臍疝多在出生後1年內隨腹肌發育而逐漸縮小、閉合;疝囊較大直徑超過3釐米或3歲以上仍未閉合者應就診。如疝囊突然增大且不能回縮,提示可能發生臍疝嵌頓,應及時就醫。(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用硬幣壓在臍疝上的方法對治療臍疝有效,反而有可能引起臍部面板損傷甚至感染)。

腳向內或外歪

胎兒在媽媽子宮內一直處於四肢彎曲狀態,出生時新生兒可能出現腳輕度下垂、向內旋。只要新生兒活動時能伸直,或透過輕輕旋轉可完全糾正,就沒多大問題。如果新生兒的腳不能擺正,則為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此時應儘早去小兒外科或骨科治療。

身體發軟

正常足月兒肢體均有一定張力,以屈肌佔優勢,故四肢保持在屈曲狀態。當成人強迫讓其四肢伸直時,能感覺到阻力,而且一旦成人手鬆開,他的四肢會回到屈曲狀。但如新生兒四肢沒有明顯屈曲狀,給他做伸展時也沒有阻力,感覺肌肉特別軟且沒有張力,這可能是嚴重疾病徵象,要立即就醫。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如何更好的在家輔導孩子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