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20世紀初,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在美國大行其道,不計其數的父母深受影響,甚至將其奉為育兒聖經。而事實上,華生用自身的例子證明了他養育孩子的方式是錯誤的。在這種嚴苛的教養方式下,他的兩個親生兒子非但沒有成長為他所期望的人才,反而患上了相當嚴重的心理疾病,其中一位在自己30歲的時候自殺身亡。

行為主義產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它極力反對傳統心理學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而主張對個體的外顯行為進行研究。早期行為主義認為個體的行為主要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特定的刺激將會導致個體做出不同的反應,因此操控者可以透過改變外界刺激的方式最終達到改變個體行為的目的。同樣的,行為主義的育兒理念,反對給予孩子撫摸和關愛,認為那些並不利於嬰兒的健康成長。而主張從誕生開始,即用外顯的刺激引導兒童的行為,強迫兒童執行家長髮出的某種指令。這種教育兒童的方式,過於強調外部環境的作用,而忽略了個體內在的心理狀態。

時至今日,我們仍可以見到行為主義育兒方式無孔不入地滲透在某些教育領域,對無數家庭和兒童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令人痛心的新聞報道:一位新生兒的母親,加入了一個“嬰兒趴睡訓練群”。在這個訓練班裡,所謂的“育兒專家”向新手媽媽們傳授養育嬰兒的方法,但是這其中有許多觀點是完全錯誤甚至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培養孩子獨立趴睡的技能,正是這個訓練班所極力倡導的教養方式之一,他們將趴睡的好處吹得天花亂墜,告知新手媽媽們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孩子如何哭叫,都不能心軟去幫助孩子,否則你的孩子永遠無法獨立。新聞中這個初為人母的媽媽,就是聽從了這樣荒謬至極的說法,當她將自己出生不過數日的嬰兒面朝下放置在嬰兒車中時,不過多久孩子便難受的開始哭鬧。這位母親在監控中眼看著這一切,甚至在微信群中諮詢“專家”,詢問是否可以去幫助孩子了。最終的結果是,監控中的孩子終於平息下來,漸漸停止了哭聲。母親滿心以為自己的方法取得成效了,殊不知正是由於自己的愚蠢,親手導致了孩子的夭折。

為什麼如此顯然的謬論能在育兒界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其主要原因無非就是利用了新手父母相關知識的缺乏和不自信,加上所謂“專家”振振有詞的理論闡述,以及群體中其他成員的盲目推崇,很容易導致自我意識的喪失,被極化了的群體觀念所引導。

為什麼行為主義的育兒方式無法養育出健康的孩童?在看過了不計其數的失敗例子之後,我們幾乎可以斷言,行為主義育兒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本行不通的,其最大的錯誤就在於過分的強調外部干預的重要性,將兒童物化成指令的執行工具,而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內部心理狀態。過於冷漠的親子關係和嚴苛的教養方式,也許可以將孩子培養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或者失敗的某一類人,但最終也必將導致的將是心理的扭曲,親子關係的破裂,即心理學上我們常提到的“不安全型依戀”。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採用陌生情境法,對嬰兒與其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進行了研究,並根據試驗結果將嬰兒的依戀型別分為以下四種:安全型、迴避型、反抗性、矛盾型。又將後三種統稱為不安全型依戀。擁有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成人之後往往表現出異於常人的性格特徵,例如易怒、躁狂、嚴重缺乏安全感等等。

此外,不安全依戀還存在以下幾種潛在的危害:

第一,不安全依戀將影響兒童的人際關係。

無論是在與同學、朋友,抑或是家人相處的過程中,擁有不安全型依戀的人將更多地表現出悲觀、消極的心態,對於人際關係缺乏主動性,有些還會出現強烈的狂暴,甚至傷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傾向。

第二,不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很難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

可以想象,在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中,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平等、真誠、包容以及種種。但對於不安全依戀的個體而言,在童年早期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善待,使他們成為一個嚴重缺乏安全感,極度恐懼背叛、欺騙、拋棄,同時無法透過內在的自我調節達到自洽的人。那麼在面對親密愛人的時候,無休止的猜忌多半會填充這段關係,而正由於無法確切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最終矛盾將愈演愈烈。

第三,不安全型依戀具有傳遞性。

所謂傳遞性,即當一個具有不安全型依戀的個體為人父母后,他們極有可能會延續其父母的教養方式,用雷同的方式去撫育自己的孩子。在這種教養方式下,不安全型依戀發生了代際間的傳遞。

那麼,怎樣的教養方式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呢?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瑞德認為,不同型別的教養方式會對兒童心理起到完全不同的影響。基於教養過程中父母的要求性和反應性兩個維度,鮑姆瑞德提出了四種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

分別為:1、權威型:這類父母表現出較高的要求性和反應性,在孩子心中具有權威,給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能制定適當的目標,同時採取民主的態度,尊重孩子的想法。是最為合理的教養方式;

2、專制型:專制型的教養方式一般產生於具有極強控制慾的父母,他們表現出較高的要求性,對孩子有著極高的要求,最大程度限制孩子的行為,但總是忽略其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真實需求,對此表現出較低的反應性;

3、溺愛型:溺愛型的教養方式表現為父母靠一味地退讓和滿足來取悅孩子,避免親子之間的關係出現矛盾。這類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表現出較高的反應性,對自己孩子的需求幾乎是有求必應,但是卻沒有對其提出適當的要求,沒有建立起自己作為主導者的權威;

4、忽視型:四種教養方式中,忽視型是最失敗的一種,這種教養方式成長下的孩子,也最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戀。這類孩子的父母對於他們的成長不夠關心,反應性和要求性都比較低,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兒童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合格的父母首先應該具備均較高的反應性和要求性。

首先,對於孩子日常表現出來的需求,父母應該儘量在第一時間予以關注和合理的滿足。

針對一些並不足夠外顯的需求,則要求父母要採用良好的溝通方式與兒童展開民主的交流。尤其是在嬰兒時期,6-8個月是嬰兒依戀關係形成的關鍵期,而此時他們只能透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因此這個時期父母更應該高度關注嬰兒的情緒反應,第一時間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

與此同時,未成年的兒童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對於未知的世界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此時,具有豐富生活和社會經驗的父母應充當好權威者的角色,為其制定合理的要求,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引導孩子對於世界的探索和基本觀念的形成。

此外,作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父母應充分尊重孩子內心的世界,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權威型”教養方式。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有比較強的自信和自尊,對自我以及對外部世界有著較為清醒的認知,對自己始終保持一定的要求,並且比其他孩子表現出更多的樂觀、積極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這類孩子具有非常健康的依戀關係,無論是在親子關係中,還是對於友情、愛情抑或其他任何的人際關係,與他們的交往總是能夠使人感到恰到好處舒適,安心。

如果你仍在行為主義的沼澤裡養育你的孩子,看過這篇文章之後,請停止對孩子的傷害。所謂的行為主義育兒,有可能正在悄無聲息地毀掉你的孩子。唯有父母溫柔的臂彎,才能孕育出健康的親子關係,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肥沃的土壤。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週給孩子吃兩次,補鋅補鈣厚蛋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