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十點和中午吃過午飯,都是我和孩子的運動時間,如果天氣晴朗無風的話,我們必定要拿出羽毛球,到樓下暢快地打一場。
孩子很喜歡打羽毛球,可是他剛開始打的時候經常接不住球,而我就成為了辛苦的陪練。每個媽媽都知道,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我們都甘願奉陪啊。所以隨著我的不斷努力,孩子的球技也是日益精進。
為什麼要讓孩子打羽毛球呢,一來是因為孩子喜歡,二來是因為打羽毛球可以幫助孩子放鬆眼睛。假期裡,孩子每天都會按計劃學習、寫作業等,但是長時間呆在室內,對孩子的眼睛還是有影響的,所以我就想辦法讓孩子多到室外活動。而打羽毛球則是一項很好地放鬆眼睛的運動。因為在打球的時候,我們的眼睛要隨著羽毛的運動而運動,就起到了放鬆和調節的作用。
而透過打羽毛球,我發現了和孩子相處、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的三個道理。
興趣點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之所以羽毛球打得好,是因為他喜歡打。也就是說當孩子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想著要把這件事做好。
最近孩子在聽《水滸傳》,裡面有幾個人物的游泳技術特別好,比如浪裡白條張順,混江龍李俊等,孩子對這幾個人物都特別的有好感,於是對我說等放暑假了,要去學游泳。(之前我曾經問過他要不要去學游泳,他說沒有興趣)。而現在透過聽評書找到了興趣,並且主動要求去學。這就是興趣的魅力。
所以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找到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點,激發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比如孩子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我們就可以先從數學這一科目入手,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再逐漸的讓孩子愛上學習。
比如孩子的語文成績很好,閱讀理解、詩詞欣賞等都做得不錯。家長也可以把語文作為切入點,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總是說孩子“只知道玩”,那是因為孩子愛玩,可以從玩中得到快樂。我們想要讓孩子愛上學習,就要讓孩子從學習中得到快樂,也就是對學習感興趣。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在平時多留意孩子感興趣的地方,找到和學習相關的點,多加引導和鼓勵。
互動性打羽毛球講究的是兩個人之間的配合,畢竟我們和孩子打羽毛球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身體,而不是爭輸贏。
剛開始我們打的時候,總是掌握不好自己的力度,不是打遠了就是打近了,對方總是不容易接到球。而有時候孩子很喜歡打特別有力度的球,羽毛球帶著呼呼的風聲就衝過來了,讓我絲毫都沒有還手之力。孩子的這種行為其實和他的好勝心理是有關係的。
後來我就和孩子溝通了打羽毛球的問題:這不是一個人的運動,是兩個人的運動,既然需要兩個人,那就需要配合,只有磨合好了、配合好了,這個球才能打漂亮。
孩子聽了我的建議,開始調整心態。我們倆打出了160回合不丟球的記錄。這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還是很難得的。
其實學習就像打羽毛球一樣,是需要家長和孩子互動的。
因為學習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家長任由孩子放縱是不行的。但是學習也不是家長一個人的事情,家長什麼事情都代勞也是不可以的。為什麼我們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經常會弄得雞犬不寧呢?主要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在學習上,孩子和家長的分工。
學習當然是以孩子為主,家長為輔。也就是說學習的主動權在孩子手裡,我們家長只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但是這主和輔之間是有互動的,而且是良性的互動。即當孩子需要我們輔導的時候,我們要耐心地、循循善誘;當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時候,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予放手。
所以我們在對待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要多增加良性的互動。孩子要掌握學習的主動性,家長要起到監督和引導的作用,互動要積極、正向。
“狄德羅效應”我們在樓下打羽毛球的時候,有幾個老太太看到我們打球,尤其是看到孩子行雲流水一樣的動作時,不禁讚不絕口:“你看這孩子,動作多好,多靈活。”“對呀,這孩子打球就是打得好。”“唉,我家那孩子就知道玩手機,你說要像這孩子一樣打打羽毛球多好。”……
聽著老人們的誇獎,即使戴著口罩,我也能感覺到孩子臉上的得意之色。而他也更加認真地打球了。
這個時候,孩子的心理就屬於“狄德羅效應。”
什麼是“狄德羅效應”呢?
在18世紀法國有一個哲學家狄德羅,有一天他的朋友送給他一件特別好看的浴袍,可是當他穿著這件浴袍的時候,發現自己家裡的環境和這件浴袍都不相配:傢俱很破舊,地毯也不乾淨。為了能夠讓家裡的環境和這件浴袍相配,他把這些舊東西全部換成了新的。這就是“狄德羅效應”,即我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總是傾向於不斷地配置和這件物品相配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不會一成不變,總是會隨著外界環境或者是自己身份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比如孩子總是很調皮,如果我們一直強調孩子調皮,那麼在孩子的心裡就給了自己一個定義:調皮。但是某一天我們換了一個詞來形容孩子:乖巧。那麼這個詞就會在孩子的心裡形成一個反差:我被誇乖巧,那我一定要乖巧一點,不然就配不上這個詞了。
所以,我們在與孩子的溝透過程中,要善於運用語言溝通的技巧,多用正面的詞語來引導孩子,肯定孩子。這樣就會在孩子的心裡對自己形成正面的認知,也會暗示孩子按照這樣的正面認知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養育孩子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一起“上下而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