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簡簡周 / 文

年味兒還沒散,又一個11歲女孩因為家庭作業和母親發生衝突,墜樓身亡。無法想象,這將帶給整個家庭怎樣的切膚之痛。

目前,事件還在調查中,更多細節並不清楚,但家庭作業的“殺傷力”確實越來越大了。

曾經有媽媽跟我形容說,現在家裡簡直就像“戰場”,每天都在上演“大混戰”,而且絕大部分的“戰爭導火索”就是孩子的作業。

被“戰火”波及的,既是孩子,也是父母。

前段時間,上海一位爸爸在輔導孩子作業時情緒失控,點燃了孩子的作業本,並扔下樓,差點把鄰居家給燒了。

在繼河東獅吼、心臟搭橋、氣急跳樓……之後,輔導孩子作業的“惡果”,又多了一個“放火燒樓”。

事後,這位爸爸也寫了悔過保證書並道歉,他說自己當時氣急之下把點燃的本子放到陽臺,本來以為都燒完了,沒想到風太大,又復燃了。

這位爸爸一時情緒失控,險些釀成大禍。

這樣的行為當然不可取,可他失控的原因,卻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共鳴:輔導孩子作業真的太難了,簡直就是在渡劫;輔導作業一時氣,一直輔導一直氣。

我也聽身邊的很多媽媽們吐槽: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輔導作業不僅成為了親子關係的頭號殺手,還給父母們埋下了健康隱患。

武漢也有一位媽媽因為輔導作業,引發了焦慮和抑鬱,持續頭痛了好幾個月,像戴了緊箍咒一樣難受。

之前,還有父母因為輔導孩子作業,引發了心臟病、高血壓,甚至跳樓……

這些網上流傳的新聞事件,很多人都當段子看,只有身在其中的家庭知道有多痛。

看起來,家庭作業就像是那個挑撥親子關係的罪魁禍首,但實際上,作業只是替親子間的控制權爭奪戰背了鍋。

真正讓父母和孩子情緒崩潰的,並不是作業本身,而是失去了掌控感。

“失控”的家庭作業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缺乏自律,從不自覺主動寫作業。

這些缺乏自主性的孩子,大部分也都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缺乏控制力:他自己的事情,他說了不算。

每個人都需要控制感,因為這能有效降低那些未知的、擔憂的、恐懼的事物所帶來的壓力,讓人感覺到安全。

我有個朋友,自從學會開車之後,就不願意坐別人開的車了,他說,“自己開車,心裡會更有譜,以前不會開車就罷了,現在,坐別人開的車都會覺得提心吊膽。”

原因就在於此。

有些父母覺得,盯著孩子寫作業是為了孩子好,是自己對孩子負責的表現,甚至有些學校老師也會要求家長監督孩子完成作業。

但實際上,這也只是在滿足成年人自己對控制感的需要。

畢竟,讓孩子來主導,太讓人不安了,因為很多父母都認為,“如果沒人監督,孩子怎麼可能會自覺?”

孩子的確不太可能一來就做得很好,可是,如果父母就此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替孩子安排一切,再盯著他完成,那麼,孩子也會失去控制感。

對於一件超出自己掌控的事情,孩子只會感覺到巨大的壓力,甚至本能地迴避,心生牴觸。

父母不可能真正強迫孩子去做他抗拒的事,哪怕孩子表面上看起來乖順,他也可能用另一種方式默默地反抗,比如,在父母輔導作業時神遊太空、死活聽不懂講解……

這會讓父母更強烈地感受到“失控”,挫敗感、無力感潮湧而來,情緒瞬間燃爆。

越想控制,越發現自己無能為力,這才是“作業”會有如此巨大殺傷力的本質原因。

控制感是壓力最好的解藥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研究者將養老院裡的老人分為兩組。

他們告訴其中一組老人,“你的壽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告訴另一組老人,“護工會負責管理你的健康”。

最終,前面一組老人的壽命明顯長於後面一組。這是因為前一組老人對自己的掌控感更強,而後一組老人因為“被動”,所以壓力更大,健康也受到了影響。

同樣地,能夠自己決定怎麼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壓力會更小,對於寫作業這件事的感覺也會更積極。

如果父母過於強勢,想要掌控一切,孩子反而壓力更大,表現也會越來越糟糕。

曾經有位媽媽來找我諮詢,因為她上初中的兒子學習成績突然大幅度下降,以前一直是保持在中上水平,現在突然跌進了倒數。

孩子對於學習和作業也表現得十分抗拒。

媽媽也找過老師,仔細瞭解了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既沒有發現早戀的跡象,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人際衝突。

她很不理解,也非常擔心。

後來,媽媽提到一件事。她很早就給孩子規劃了出國的教育路徑,所以,從小就給孩子猛補英語,孩子的英語成績也一直很拔尖。

可是,前段時間,孩子突然跟她說,他不想上國際學校,而且他已經把一所心儀的公立高中作為目標了。

以孩子當時的成績,想要考上他理想的高中,並不是十拿九穩的事,而且也背離了媽媽的規劃。

她不同意。

於是,母子倆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大沖突,一向懂事的孩子當天也發了好大的火。

媽媽仔細回憶了一下,發現孩子學習態度的轉變似乎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可媽媽也很委屈,她覺得自己都是在為孩子著想,他想要考那所學校是自不量力,而她為孩子選的那所國際學校,之前已經通過了入學測試,錄取沒什麼問題。

一切都正朝著她規劃的方向按部就班,可孩子突然不幹了。

問題的癥結就出在這裡:媽媽想要控制一切,孩子嘗試奪回自主權失敗後,乾脆破罐子破摔。

其實,激起孩子反抗的還不止這一件事。在這之前,媽媽已經習慣了什麼都是“我說了算”。

比如,最早報鋼琴班是媽媽的意思,剛開始孩子不樂意,可慢慢也堅持了下來,學到四年級,還考過了五級,興趣也培養出來了,結果媽媽覺得耽誤學習,說停就給停了。

當孩子回憶起這件事時,眼睛裡都泛著淚光。

誰都想過“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很多淘氣不守規矩的孩子,並不是想要故意犯渾,他只不過是不願意聽別人呼來喝去,替他決定一切。

很多2、3歲的孩子,已經很會給自己爭取主導權了,比如,他常常會說,“我來,我來”,如果你替他做了,他還會不高興,甚至哭著要求“重來”。

誰都想過“自己說了算”的人生。和孩子爭奪人生控制權的父母是這樣,孩子自己也是這樣。

但父母其實更應該努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孩子的。

我也理解很多父母的發心確實是“為了孩子好”,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還會瓦解親子關係。

家庭作業問題,和很多親子衝突一樣,看似小事一樁,其實也是父母和孩子對於主導權的爭奪。

說到這裡,肯定也會有父母反駁,“說起來簡單,難道真的就不管孩子啦?他要是不寫作業,整天玩手機電腦也都由著他去?”

當然不是。父母需要給孩子清晰明確的設限,當孩子需要時,也要給到他支援和幫助。

因為孩子的能力是需要一點一點發展的,當他處理不好事情時,如果有父母的幫助,他也會更有安全感。

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只是輔助者,而不是掌舵人。

就拿輔導作業來說,如果孩子真的不會做,來向你求助,你當然可以啟發她思考,甚至嘗試給她一些思路。

可要是把孩子的作業當成自己的作業,恨不得按照自己的節奏每天盯著他完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越是教育內卷化的時代,父母越應該保持清醒,自己到底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分數固然重要,但這絕不是成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真正的好奇心,以及發自內心想要學習的意願和動機。

請記得,父母永遠沒辦法真正逼迫孩子去做他抗拒的事,學習也一樣。

- 作 者 -

簡簡周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令人擔憂的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