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教多年,很多家長這樣問:晚上大人看電視,孩子非要看動畫片;對家裡的飯不感興趣,總喜歡去外面吃;不願意學習,玩心太重;脾氣差,打人……家長已經控制不了他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要全怪孩子,很多問題是家長的責任,也就是家長沒有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其實,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用一句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家庭氛圍也是需要“裝修”一下的。比如,家長要儘可能地多和孩子在一起,一起娛樂,一起讀書;要多帶孩子去體驗社會,體驗勞動;要多和孩子交流,引導孩子,鼓勵孩子……
什麼是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指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地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以及家庭成員語言、行為和感悟的總和,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
家庭是幼兒生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是幼兒心理素質形成的最重要的場所,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在幼兒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中,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家長做好以下方面,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是兒童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家庭的和諧、融洽、很重要。即使是在意見相左,但在原則問題上是一致時,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合作、諒解,這樣,孩子才會互助、互愛、他們的思維意志和能力就能得到和諧發展,並且孩子能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於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形同陌路、爭吵不休、自私自利、互相折磨、家裡猶如精神監獄,處在這樣家庭中的幼兒,往往也會心理不健全,甚至產生心理畸形。這樣家庭成長的孩子,對事情冷漠、偏執、不合作,這樣的孩子容易犯罪鬧事,難以接受管教。
努力構建家庭融洽氣氛,充分體現出家庭是生活的港灣。只有這樣,才有助於兒童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2.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兒童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另一方面,幼兒個性的缺陷以及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是父母所造成的。
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是專橫型。這類家庭強調輩分,強調絕對服從,孩子稍不聽從,就對他們施以懲罰。在這類父母的教養態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權,要看父母臉色做人、行事,這就可能使幼兒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或者形成暴燥、蠻橫、撒謊、叛逆等人格,有的甚至會在捉弄別人、藉機報復中尋求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第二類是過分嬌寵。這類家庭的家長是有求必應,過度包辦和保護,容易使孩子養成極大的依賴性,形成自私、任性、易發脾氣、好誇口的品性。
第三類是放任自流、從不過問。家長因為忙,如打工人的留守孩子,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者放在家裡面,不關心。這種孩子得不到父愛母愛,容易產生孤獨感,漸漸形成富攻擊性、冷酷、放蕩等不良品質,這樣家庭成長的孩子,情緒不安、反覆無常、容易被觸怒、對周圍的事情漠不關心等心態。
第四類是民主、平常的教育態度。這類家庭中的成員能忍耐、平等、隨和、能互相諒解、互相愛護和關心,父母能充分給予孩子鼓勵和指導,而對於孩子的缺點、錯誤也能恰如其分地批評指正,提高孩子的認識並幫助他們改正缺點。這樣的家庭,就能漸漸培養幼兒對別人坦誠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熱情、能接受批評、能經受壓力、關心他人、能獨立處事等優良品質和能力。
可見,不同型別家庭的不同教養態度,對幼兒個性品格、心理素質形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年輕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力,是孩子言行舉止的示範者、待人接特的指導者、孩子成長的責任人。
因此,家長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掌握正確的教養態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現民主、和諧、平等的融洽氣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講責任、講民主、講勤奮、不驕不寵、自尊自強的品質。
3.家庭結構的變化是影響兒童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嚴重障礙
近年來,由於離婚率的升高,單親家庭不斷出現,再婚率不斷上升,伴隨產生的是家庭的解體和重構。家庭結構的變化、父母的離異,必然會使幼兒的心理受到傷害。
家庭的破裂,使他們賴以生存的樂園瞬間破壞,原來家庭給予幼兒內心的安全感和歸宿感驟然消失,接踵而來的是失去父親或母親,甚至失去雙親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爭奪的物件或出氣筒,有時其一參展為被雙親遺棄的“物品”。這些都會給幼兒的心靈造成極大的創傷,使他們更容易形成變態心理和怪僻性格。
因此,家長們要努力維護家庭關係,多忍讓、付出、減少離異帶給孩子的傷害。
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教育能夠成功的基本條件,家庭環境是幼兒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成長 的土壤。因此,最佳化家庭教育的關鍵問題,是必須大力提高家長的責任意識和教養方法,讓他們認識到培養幼兒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並努力克服家庭結構變化等帶來的障礙,為孩子的成長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總之,家長只有多學習、多付出、多陪伴。在這個娛樂深度化的時代,剋制慾望,多研究孩子的心理性格,多學習教育方法,在孩子性格形成的的重要時期——幼兒期,盡家長應盡的責任,別給孩子的成長留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