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們都說:父母是偉大的!父母是孩子的依靠、孩子的山!可有的父母是十分不稱職的,他們只會暴力地解決問題,不會好好地跟孩子進行溝通,並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反而當作一個提線木偶,自己說什麼就是什麼,不讓孩子擁有一點自己的思維。
在一個超市就發現了這樣的悲劇:因為小女孩幫著媽媽推購物車,一邊推一邊觀察著貨架兩旁的零食,突然看見了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巧克力,便忍不住讓媽媽買這個零食,可小女孩的媽媽一看自己的購物車裡已經有那麼多的零食了怎麼還在嚷嚷要買零食。
這位媽媽覺得小女孩十分的不懂事,當著那麼多的人面發起了小脾氣,令自己十分的丟臉,便當著眾多人的面打起了女孩,一邊打一邊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不懂事兒的女孩兒呀 ”。
小女孩害怕媽媽的毆打,一邊祈求著讓媽媽不要打她,一邊說自己再也不要零食了。雖然周圍圍了很多人,但是竟然沒有人第一時間出來制止這樣的行為!
小女孩兒並不是大人,她並不知道大人心裡是怎麼想的,她也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這次捱了這麼大的打,她心裡是十分的難過的。
小女孩兒的媽媽肯定在打完小女孩之後內心也是十分懊悔。自己當時怎麼就不多忍一會兒呢?為什麼非要暴力來解決問題呢?
像小女孩兒媽媽這樣的人在社會上還有很多,他們總是衝動,但是事後卻十分懊悔,恨自己為什麼當時那麼的衝動。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與孩子進行溝通呢?
1.被孩子惹怒首先應該要冷靜不應該亂髮脾氣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那種孩子總是做不好一件小事,還經常地把事情搞砸,作業不交一天就只知道玩兒,連簡簡單單的題都不會做都能搞錯,這個時候家長一般都是十分的氣憤的。
家長這個時候就應該冷靜下來,不應該去亂髮脾氣或者動手打孩子,孩子也不是故意地弄錯的,他只是不會,孩子的不會原因在於家長,如果將家長的錯怪於孩子本身上,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嚴重的打擊,從此孩子變得會很孤僻,做什麼事情也都會變得小心翼翼,還生怕一不小心就做錯了,害怕與他人接觸。
2.與孩子交流,我們應該不帶著情緒
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十分愛自己的,畢竟是從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啊,每次與孩子溝通完,將孩子打了一番之後也是十分的懊悔,所以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應該帶著情緒化。
如果父母冷靜不下來,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那麼你不要去孩子溝通,讓家裡的其他家長試著與孩子溝通,等自己冷靜了再與孩子溝通。
3.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來看待
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各種煩躁的心情出來,畢竟小孩子年齡還小,不能理解大人的情感。作為大人我們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來看待,讓孩子覺得我們可以成為好朋友,這樣無疑大大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以朋友的關係來相互交流,會方便很多!
總結:
家長的初心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對情緒變化是十分敏感的,如果家長帶著情緒去跟孩子溝通,會令孩子變得十分的害怕,這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孩子應該是溫室裡的花朵,不應該是家長宣洩情緒的垃圾桶,在管孩子之前,首先家長應該管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