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萌萌媽晚上下班接她的時候,發現她的兜裡莫名其妙地多了不是她的東西,比如彩筆、小玩具、小發卡……她說是跟婧婧換的,但萌萌媽媽讓她帶著東西找婧婧對證,她就又哭又鬧,堅決不去。
圖片來源:新浪網
媽媽有些發愁,什麼時候養成的這種偷偷摸摸的壞習慣呢?是爸爸媽媽自己出什麼問題了嗎?
孩子為什麼愛拿別人東西?有兒童心理學研究分析: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由兩種心理因素引起:
一是因為孩子有強烈的佔有慾望,他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充滿好奇心,而且想馬上獲得。
二是因為孩子有一種異於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以為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具有刺激性和神祕性。
孩子3-8歲這個年齡段佔有慾還是非常強的,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屬於誰,他都想據為己有,得不到,就會很難受。
這不僅是小孩子的天性,更是人的通性,因為貪心與生俱來,只要條件允許必然會自然顯現。
這樣算“偷”嗎?孩子對於未經許可私自拿走別人的東西這件事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他們只是喜歡某個東西而已,孩子們對“偷竊”並沒有這個概念。
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98%的4歲孩子知道不應該偷盜,但是孩子的內心並沒有把這個行為和道德聯絡在一起。
孩子拿走別人的東西,因為還不熟悉道德規則,因此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偷竊行為”,孩子需要時間來學習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家長如果碰到這樣的情況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小偷”“撒謊”的標籤。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為孩子貼上的標籤,無論其好壞,都會影響孩子的個性意識和自我評價,結果往往會使孩子向“標籤”所示的方向發展。
家長應該怎麼糾正呢?1、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家長不要以審訊的口吻問孩子
“說!為什麼偷人家小明的玩具!”
“你怎麼這麼不乖!都說了不要亂動別人的東西”
而是要和孩子溫和溝通,鼓勵和引導孩子說實話,了解孩子這麼做的原因,這樣才可以根本的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搜狐網
分析孩子這樣做的原因:
1、你是不是太喜歡這個東西了?
2、你是不是喜歡和這個小朋友玩?
3、你是不是不開心,發洩心中的不滿?
等理解了孩子的動機後,就可以把孩子的“願望”和“行為”分開處理了。同時,這也給家長時間去整理情緒、組織語言或再調整一下方法,從而避免了第一反應做出的一些過火或草率的行為。
2、明確相關的“道德概念”、“社交規則”抓住時機,讓孩子明確相關的“道德概念”、“社交規則”,提高孩子的認知水平。
比如可以跟孩子這樣說:
a、這個剃鬚刀是爸爸的,這個口紅是媽媽的,這個玩具是你的。(讓孩子明確物品所有權。)
b、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允許,不可以隨便拿。(這是告訴他什麼行為不可以。)
c、你的玩具,沒經過你的允許,我們也不能隨便處置。(這是教給他公平的概念。)
d、可以和別人商量,經過別人允許才能拿。(這是告訴他什麼行為可以。)
用清晰正面的語言告訴孩子規則是什麼。當下一次面對類似情境時,如果孩子試圖遵從規則,也許他們表現的還不夠好,也要予以獎勵,從而在不斷的引導中讓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
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家長要告訴孩子,不經過別人的同意拿走別人的東西去玩,這樣是不對的。儘量用簡潔明了的話,解釋他的行為對別人和對自己的影響。
比如可以說:
a、如果別人不同意,你直接動手拿了,別人會生氣的。
b、小明很喜歡這個東西,如果他發現沒有了,你覺得他會怎麼樣?
c、是的,小明看到自己的東西不見了,會很不高興。
特別注意:不要過於激動地去批評孩子。
家長除了和孩子強調不能隨意侵佔別人的東西的同時,也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因為有時候孩子只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從而獲得來自於大人的愛。
4、教導孩子正確做法家長幫助孩子分清楚了對錯以後,應該要正確指導孩子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將東西還回去。如果孩子沒有勇氣,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將東西還回去,同時可以給孩子做一個正確的示範。
孩子愛拿別人東西固然不好,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家長要明白,孩子任何時候都有成長的空間和改變的潛力,關鍵要看家長所擁有的耐心與用心,走進孩子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