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孩子問你,假如我做錯了,是不是隻要道歉一句就可以了?
看到這個問題,你是否也想起一句“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什麼”這樣的話語?面對這樣的話題,其實本身答案就沒有絕對的對錯,這需要根據發生的事情嚴重性,所處的環境,面對的不同人物性格來決定,而這些因素,每個人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也就沒辦法有個絕對的答案給到大家。
小李的兒子向來淘氣,小李也時常感覺身心疲憊,這天小李在接孩子的時候,被告知兒子在學校不小心弄壞了老師的金手鍊,小李聽後立刻向老師賠禮道歉。
但是當老師拿出維修單後,小李卻拒絕賠償,她理直氣壯地搬出《幼兒園教師行為規範》,認為老師上課不該戴首飾,避免劃傷孩子,如今導致這樣的結果需要老師自己承擔。
遇到這樣的事情,究竟誰對誰錯呢?網友們對這件事的看法也是眾說紛紜,甚至有不少人支援小李的做法,認為老師違反規定在先,道歉可以,但決不賠償。
確實,彼此都有過錯的地方,關鍵是在於你是從哪個角度,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這件事,是否接受別人對你的意見。
分析:事情的起因在於金鍊子,那我們就先從首飾的主人(老師)的行為上開始來說,我國並無明確的法律規定教師不能佩戴金銀首飾,幼師佩戴首飾只要遵循安全,美觀,合理三個原則,儘可能避免堅硬的飾物,不影響活動跟教學就可以了。
詳情很多還是參照當地的幼兒園教師管理條例,既然該幼兒園的教師管理條例中不建議佩戴首飾,老師應遵守管理條例執行,小李在案例中指出老師的不對之處,本身沒有什麼錯誤。但碰巧是因為遇到了金鍊子被弄壞,家長才來提這方面的意見,難免讓人多些想法,那便是家長故意在逃避維修費用,但最關鍵便在於老師是否正面看待這句話。
那麼重心回到最初,上升到教育問題,孩子是否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呢?家長要怎麼去跟淘氣犯錯的孩子溝通呢?有些人會說,不就是一根手鍊,沒必要小題大做,卻不曾想孩子的成長每個環節都會影響他後期的主觀判斷性跟性格行為習慣,現在的青少年犯罪事件數量已不再少數,那麼是否每次犯錯都是一句道歉便可以解決呢?
家長又該怎麼跟淘氣的孩子溝通。避免下一次的發生呢?以下幾種方法推薦給各位家長:第一,當孩子犯錯後請不要那麼輕易地選擇原諒,務必告訴孩子,讓孩子理解到哪裡錯了,為什麼錯,犯過的錯需要深刻記得,避免重複,而不是過後的嘻嘻哈哈就將其遺忘了,當然也不支援“棒打下出好娃”的思想,孩子不理解,到最後只會更叛逆。
第二,學會管理自己的表情,情緒來換取孩子的內疚。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性善良純真,當你對他的行為表示很難過,很失望,很疲憊的時候,無奈地看著孩子並告知孩子以後別再犯錯,你的本意是為他好的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是會愧疚,並在以後遇到這類事情更加註意。
第三,分析解釋孩子的過錯後彼此保持沉默。沉默不只是我們家長內心的冷靜和沉澱,孩子是敏感的,也會透過這份沉默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但是過長過度的沉默也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所以在跟孩子沉默之前也要考慮自家孩子的承受能力哦。
很多事情本身無法明確對錯的份額大小,但是我們能做到的便是教會我們的孩子如何去辨別分析事情,以及如何去面對過錯,學會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