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從我們生下孩子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會將全副心思放在他們身上,無論他們變得怎樣,我們都會無條件地支援他們。

難怪有人說,這世上除了自己的父母,沒有人希望自己過得好。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那是終生如一的,那便是不計回報,只求付出,只求孩子能過得開心。

而孩子對於父母的態度,那是怎樣的呢?

在以往那個“父為子綱”的傳統社會當中,孩子絕對是向著父母的,也是孝順父母的,寧可自己不吃,也要讓父母吃飽。

可是,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這樣的情況彷彿發生了改變。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變得緊張,這雙方之間也就產生了大大小小的矛盾。

而這樣的矛盾,則成為了父母和孩子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

很多人會認為,中國社會中的文化,不是強調“孝”嗎?怎麼孩子的態度會發生改變呢?

其實,所有的態度都跟人之心理,以及社會之環境有關。一旦環境改變,心理立刻就會隨之改變。

如此,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也就會變得難以捉摸。

02

為何這社會上會出現那麼多“孤寡老人”的現象呢?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被人嫌棄了,只能是自己一個人居住,活得卑微。

曾有人說過這麼一番話,人越老,越遭人嫌棄。

當人上了一定的年紀之後,你的孩子有可能會嫌棄你的,你的老伴有可能會離你而去。

對此,古人就有言,大難臨頭各自飛。

也許,這番話現實得讓人難以接受。也許,這殘酷的現實,會讓我們的心變得忐忑。

可不管你怎麼去看待這件事,反正這就是生活的現實,那是所有人都無法改變的。

在知乎上,曾有人這麼說過,你所認為的孝,你所認為的幸福,都不過是別人杜撰出來的童話而已,這世上怎會有那麼多的美好呢?

對此,大多人都認為,這不就是過分負能量了嗎,親子之間怎麼會出現這樣的事兒呢?

要知道,生活既然有正能量,就肯定會有負能量,這是相輔相成的一對矛盾。

同樣的道理,有父慈子孝的家庭,那就肯定會有勾心鬥角的親子關係,難道說沒可能嗎?

兒女對父母態度的轉變,那是必然的。只不過轉變的程度怎樣,就得看他們對於父母的感情怎樣了。

03

曾見過這麼一個事例。

單位中的陳老60歲退休之後,便一直閒居在家中。不是今天在家種花種草,就是明天在家做飯,反正很少與外人交流。

所以,他跟孩子見面的機會那是有很多的。因為孩子就住在他的樓上,他和老伴也經常給兒女們帶孫兒。

剛開始時,孩子對父母的態度還是很不錯的,整天父母長,父母短,頗有些家庭和諧的模樣。

可過了好幾年之後,孩子卻對父母感到了厭惡。

陳老每天都帶孫兒上下學,而兒女卻厭惡這樣的做法。因為孫兒的成績下降了,他們認為這是老人家縱容孫兒造成的。

而陳老的老伴則經常給兒女們做飯。可兒女們,不是嫌棄飯菜鹹,就是嫌棄飯菜的樣式單一。

反正,陳老夫妻倆就與孩子之間出現了矛盾。

甚至有一次,陳老因為摔倒住進了醫院。而當他的兒女照顧了他兩天之後,就直接不來了,藉口說工作忙。

其實,陳老自己也明白,孩子跟自己的關係本就不好,又怎麼可能要求太多呢?

所以,他只能是和老伴相依為命,而且在平常的生活中,儘量對孩子好一些,不想讓關係變得過分惡劣。

04

為何父母與孩子之間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過分親近了,終究會產生或大或小的矛盾。

想想看,兩隻關係親密的刺蝟抱在一起,又怎麼可能不受到傷害呢?

就像是上文中的陳老夫妻倆和他們的孩子,他們住得太近了,那肯定會有相互嫌棄的那一天的。

尤其是人到了60歲之後,已然退休了,出去外面的時間少了,在家的時間多了。

那麼,人人都相處在同一屋簷下,又怎麼可能不爭吵呢?

況且,兒女和父母之間,本就有著不同代之間的代溝。思想不同,觀念不同,就會有生活方式的不同。

當兒女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出現“互斥”的現象後,那麼他們之間就肯定會有“針尖對麥芒”的那一天。

為何我們常說人不能過分親近?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不管跟誰相處,疏遠了,關係會變差。而親密了,關係會出現“物極必反”的現象。

所以,現在才有很多人提倡,父母跟孩子之間,還是不要住得太近,遠一些才好。

要知道,人的態度和心理,那是易變的,也是不由人控制的。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小寶過年“歷險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