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有那麼難嗎?是的,真難!
說話很容易,喉嚨噴出一股氣流,嘴巴和舌頭調整好發音的方向,抑揚頓挫的聲響就發出來了嘛。
但是好好說話很難。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在外面談笑風生的人,進入公司崗位或家庭的一瞬間開始變臉,在面對家人或下屬的時候,感覺就是氣不打一處來,要麼就是上輩子有仇。
發脾氣是因為耐心不夠用了
說來也奇怪,當他們面對客戶或者領導說話的時候,這類人總能保持一定的剋制,始終保持客客氣氣的。跟刺蝟正好相反,它們把尖酸刻薄帶刺的話對準了家人、下屬或許還有其他人群。特別是對於有一定權力、財富和地位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如果你以為這類人完全是因為討厭你的性格和做事風格,或者不愛家人,可能你就錯了。他們也經常跟下屬談笑風生,中午也一起吃工作餐,而且家人也經常很關心,也捨得花錢,但是就是缺乏一個重要的東西——耐心。經常在重要事情、關鍵場合發脾氣或者使性子,一旦某些不按照他的意思去辦,當場就甩臉子尥蹶子,讓所有人都尷尬在那兒。
在這類人心情好的事情,有時候也會聊起,我自己天生的就是這麼倔,還有點暴躁,如果改掉這個毛病,應該能做更大的事情。很多時候,這類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但是想改已經太難了,積重難返,只能慢慢做引導和調節。
為什麼缺乏耐心呢?任何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可能有些人被認為脾氣好,耐心天生就多一些。這有限的耐心,它們都用在了面對他們認為該耐心的人和事情上了。
不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而是不想再耗費有限的耐心,用在它們認為不是那麼重要的人和事情上。這是不是就是真相,我不能確定,姑且算是我當前最深刻的分析結果。
發脾氣原來“都是為了你好”?
聖誕節前的平安夜,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去飯店吃飯。早一點把孩子從小飯桌接回家,還特意買了一個蘋果造型的蛋糕給孩子,其實就是用巧克力做了一個蘋果的外形,裡面填充巧克力麵包和乳酪,外表面塗上蘋果的紅色,還挺像真蘋果。一切進展得都很歡樂祥和。
飯後大家坐在客廳裡聊天,因為作業已在學校寫完了,而且還不到睡覺的時間。孩子提議打撲克牌,從書桌裡拿出撲克牌。打牌之前一般都要清點一下張數夠不夠。結果,數到最後發現少一張,到處找也沒有。
其他人提議用其他牌代替呀。這位家長不知道哪裡來的無明業火:那怎麼行?!不一樣嗎?!於是自己又數了一遍,還是少了一張。忍不住衝孩子發火:整天亂玩,把撲克牌扔得到處都是。這個時候的情緒就有點控制不住了。大家都很莫名其妙啊。多少天不玩撲克牌了誰知道多少,另外這麼小的事情至於發火嗎?
孩子沒經受住這麼大聲的呵斥,眼眶溼潤了,並且不斷地用手背揉眼睛。委屈地說,不是我弄丟的。這位家長繼續怒火中燒:不是你弄得誰弄丟的?上次就是你弄丟了一張。玩個屁,玩!自己氣呼呼地掐著腰站起來走回自己的房間。找一張替一下不就行了嗎,不用那麼嚴格吧?那怎麼能行呢?不一樣嘛!不一樣,不一,不,b,... ...是的,是的,是的,我們不一樣。我怎麼想起歌手高進唱的那首歌了呢?
其實,我們都一樣。
每個人都有高興、悲傷、憤怒的時候,都有脾氣。能控制住自己情緒,不亂髮洩的是一種修養。當然,控制不住的也是大多數人。說孩子這個問題,那個問題之前,作為大人的是不是首先進行自我批評:我們批評的態度和語氣是不是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非常認同,我們的修行都還遠遠不夠,又怎麼能如此苛責孩子成為完人呢?
事實上,這個家庭剛剛組建完成的時候,經常因為一通咆哮,把愉快的,其樂融融的家庭裡,溫馨的場景給破壞了。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是最後一次。更不是哪一家,大部分家庭都有這樣的情況。
如何化解這麼尷尬的局面呢?轉移話題和轉換場景,都是勸架的最英明的做法。因為你會發現一轉身,發脾氣的人把這件事忘了,似乎發洩情緒的那一刻是另外一個人附身——是超我,迴歸平靜的才是真正的自己——本我,那個發脾氣的超我犯的錯,本我可不認賬。
有問題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面臨愛發脾氣的家人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首先讓孩子明白任何人透過發脾氣解決問題都是不對的;第二讓愛發脾氣的人意識到發脾氣的壞處。
第一個問題很好解決,只要孩子能聽懂大人的話就可以了。很多時候,家人跟孩子發脾氣,都是希望用發脾氣的威嚴讓孩子認識並改掉一些毛病,例如撒謊。但是事後,一定要跟孩子道歉,家長的用意是好的但是表達方式太粗暴了,誠懇地說一聲:對不起。孩子心理獲得了一定平衡,他的內心就沒有那麼惶恐和焦慮了。
關於發脾氣對孩子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我誠懇地給跟孩子談過一次:你怎麼看爸爸發脾氣這個事情。孩子:也喜歡也不喜歡。我很詫異,那是什麼意思呢?不喜歡你發脾氣時的樣子,好怕人啊。你說過之後,我就知道錯了。但你以後能不能好好說話?
聽到這,我其實有點淚目了。是啊,好好說話,真的好難啊。但是同時,我心裡也逐漸敞亮了,我願意跟孩子交心,因為孩子內心能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
此時此刻,我忽然覺得,有問題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是我們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亂髮脾氣。特別是對親人,發一次脾氣就是傷害,而且大都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情,心胸寬一點就過去了,家不是錙銖必較的地方,家不是生意場,家不是權力場,家不是賽場,家是養傷的地方,家是港灣,家要給孩子一種歸屬感。
那麼,該怎麼跟孩子解釋發脾氣這件事呢?不能讓孩子認為,發脾氣是一劑靈丹妙藥,凡是解決不了的事情都可以透過發脾氣來解決,即便是解決不了也透過發脾氣來發洩一下情緒。更不能因為你是長輩、是父母、是老師、是領導,就有資格發脾氣,踐踏別人的自尊。
我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家庭裡沒有人是絕對的BOSS擁有不可辯解的權力。我還要讓孩子看到道歉也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我們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說錯話做錯事就要道歉,不管他是誰。如果做事之前先了解清楚,就會減少犯錯的機率。即便是真的別人犯了錯,也選擇儘量先解決問題,再儘量以和藹的方式與犯錯方溝通和提醒。
犯了就該,改完再犯,千錘百煉嘛,最後一句是引用趙本山小品中的一句話。
解決第二個問題太難了。將心比心地說,人會偶爾意識到自己脾氣不好造成的惡劣影響,但是當有人提醒我自己脾氣很壞的事情,可能會有些惱羞成怒的感覺,很難一下子接受。
所以,希望主動找一個人去談讓他收斂一下脾氣,簡直就是犯上作亂,往槍口上撞。尤其是面對老人,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犯家規族規的,屬於忤逆行為啊。
相信,愛發脾氣的人,被別人提醒應該不是一次了,自己應該也不止一次認識到自己愛發脾氣,但是問題是隻能保持幾天的平和,就開始繼續肆無忌憚了。
說來也怪,愛發脾氣的人往往都在家裡爆發,在面對單位領導,面對同事的時候都能相敬如賓。這絕對就是自己有意地在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到了家裡,一切都那麼熟悉,不需要再繃著神經了,所以本我的另外一面就暴露出來,並且不加收斂了。
不能直言進諫,那也只能旁敲側擊了。透過別人家的故事和場景,讓愛發脾氣的人明白,發脾氣首先是解決不了問題,傷害的危害大於教育的效果,其次是傷害自己的身體,最後發脾氣還有損你在家裡的威性,因為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了解事情的全貌而造成的誤解。
小結: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緊密的社會關係團體,在這裡沒有絕對的權力,沒有單向的理解和尊重,都是相互的。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各司其職,老人運籌帷幄是主心骨,中年人勤懇努力是主力軍,孩子勤奮好學是未來的希望。
和諧的家庭將有助於事業、感情、育兒等各方面的積極發展。一旦家庭中哪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家庭具有的怨氣就像是給這個社會埋了一顆啞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引爆,細思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