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聰已經八歲了,卻依然和爸爸媽媽睡在一起,而且必須睡在爸爸媽媽中間。聰聰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家裡經濟比較拮据,祖孫三代住在爺爺奶奶兩室一廳的老房子裡。這幾年家裡換了四室兩廳的大房子,聰聰也有了自己的臥室,可是爸爸媽媽卻發現聰聰“攆不走了”。和他溝通過三四次,每次都是費盡口舌才把他說動心,可白天答應的好好的,一到晚上就“毀約”。有一次爸爸把睡著的聰聰抱回他的小臥室,又將他們臥室門反鎖上,半夜聰聰醒來發現不對勁,就往爸爸媽媽房間跑。發現門反鎖了,又是敲門又是懇求又是哭鬧。爸爸狠下心不開門,想著他哭累了沒盼頭了就回去了,誰知聰聰一直哭到快背過氣去。爺爺奶奶心疼孫子,一邊責怪兒子一邊幫著砸門。分床睡只得再次作罷。
孩子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疼愛可以理解,但孩子都上小學了,還捨不得或不放心讓他(她)單獨睡覺,這種做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
不利於生長髮育腦組織的耗氧量最大,約佔全身耗氧量的20%。孩子越小,腦耗氧量佔全身耗氧量的比例就越大。
睡在父母中間的孩子,由於大人在睡眠中撥出了大量的“廢氣”,會在孩子頭部周圍形成一個相對缺氧的環境,造成體內氧氣相對不足,易使孩子出現睡眠不安、做噩夢及夜裡啼哭等現象,既妨礙孩子的睡眠品質,又不利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
容易引發疾病父母日間在外活動範圍廣,所做的事情和接觸的人員多而雜,容易受到各種病菌的汙染。
尤其是父母患有流感、肺結核、面板病等傳染性疾病時,由於小朋友正處生長髮育時期,機體各種生理功能還不健全,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較弱,更容易在同床而眠時通過近距離的呼吸、面板接觸等途徑而受到感染,給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影響個子長高孩子的身高除了與遺傳、營養、鍛鍊有關外,還與生長激素分泌有重要關係。生長激素在入睡後分泌,在深睡眠時達到分泌高峰。
與父母睡在一起,大人們夜間的翻身或起床小便等動作,均會不同程度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睡眠,使他(她)睡不深,甚至被驚醒,睡眠品質打折扣,生長激素分泌就會減少,不利於個子長高。
妨礙正常睡眠根據人體生長髮育的需要,小學生每天應保持10~11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通常要在晚8時開始睡覺。
習慣與父母同睡的孩子,何時上床常常跟著父母走,早遲不定,睡眠時間往往不足,既妨礙長身體,又影響學習。
調查結果顯示,7~8歲的小學生,每天晚上睡眠不足8小時者,有61%的人跟不上功課,39%的人勉強達平均分數線;每晚睡眠長達10小時者,只有13%的人跟不上功課,76%的人成績中等,11%的人成績優良。
長期睡眠少的兒童還常伴有語言障礙,如口吃、嘴笨等。
養成依賴習性有關調查發現,長期與父母同床睡覺的孩子,不僅容易養成不良的睡眠習性(如父母不在身邊就無法入睡、經常夜醒等),而且往往膽小怕事、依賴性強,缺乏應有的信心、主見和獨立意識及生活自理能力,甚至連吃飯穿衣這樣的小事都需要父母的幫助,難以儘早形成自我照顧、自我負責行為,無助於孩子的心理成熟。
滋生戀父/戀母情結有關研究顯示,孩子到了3歲左右已經能分清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有了最初的性別意識,心理處於一個重要發育階段。
如果長時間不和父母分床睡覺,有可能滋生戀父或戀母情結,導致孩子日後缺乏自愛、自律,甚至形成性識別和認知障礙。
因此,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應及早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單獨睡覺的習慣,一般最遲不要超過5週歲。剛開始時,為了便於夜間照顧,可與孩子分床而同房間睡。當孩子習慣後,最好讓他(她)單獨睡一個房間。當然,睡眠過程中父母適時到孩子房間提醒小便或觀察一下有沒有蓋好被子等,都是必要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