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每個小朋友在剛學會開口講話之後,都必然會經歷三個階段:首先,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成年人聽後往往會驚歎“太離譜,太有想象力”或者壓根就聽不懂他想要表達什麼。然後,小朋友的話開始有了越來越明確的個人目的,但這種話還是“太離譜,太有想象力”,“一聽就不合理”,很容易被識破。再然後,依然出於明確的個人目的,語言表達變得越來越合乎邏輯,越來越不容易被識破,於是老師與家長某一天突然發現“這孩子怎麼學會說謊了呢?”哪怕是其他功課怎麼教都學不明白的小朋友,都可以在“說謊話”這件事上無師自通,且很難糾正。“說謊話”=“主觀目的”+“想象力”,而“說實話”卻很難定義。“想象力”是人的天性,是“情感”的體現,只要有喜怒哀樂就一定會有想象力。於是,想以“遏制想象力”的方式來解決說謊的毛病,必然是事倍功半:即便小朋友學會了不再“無中生有”“憑空捏造”,也依然可以透過“避重就輕”“斷章取義”的方式,把事情的細節排列組合成對他自己最為有利的意思表達。這能叫“說實話”麼?這只是“把謊話說得越來越精了”而已。明智之舉,無須再一門心思地“遏制想象力”,轉而不斷去培養改善小朋友的“主觀目的”,讓他不再只考慮自己狹隘的眼前利益,要考慮得長遠、周全、顧及他人。“站在什麼立場”、“目的是什麼”、“是自私自利,還是心中有他人”這才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想象力”是“情感”的體現和延伸。當一個人滿心歡喜地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會表現為“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而這種想象力的發揮,又會進一步加深他的喜悅感。同樣的道理,很多人也會多多少少有點“被害妄想症”,總覺得XXX會對自己不利,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分不清哪是真實、哪是錯覺。不管怎麼說,“想象力”是改不掉的天性。既然改不掉,就不如想辦法“善用”。當“想象力”進入到藝術領域中時,那麼“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避重就輕”“斷章取義”等等就全都有了用武之地。一個人想象出來的一個故事,別人為什麼也能夠理解和欣賞?“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作品所展現的概念、邏輯、形象,都是有現實生活中的原型。各種神仙鬼怪也只不過是把現實中各種原型的屬性重新組合到了一起而已。既然都是“源於生活”,那麼自然就可以被他人所理解。

“藝術”的真正用途是用來釋放“想象力”、釋放“情感”的。當然,藝術創作也一定離不開“專業技巧”。“藝術”=“想象力”+“專業技巧”。不過,現今很多人都把“藝術”等同於“專業技巧”。以為“藝術訓練”就是“專業技巧訓練”。去除了“想象力”、去除了“情感”的“技能訓練”是讓人不忍直視的苦,在家長的嚴密監視下的淚流滿面、膽戰心驚地練琴、練舞,意義何在?如果僅僅是為了“有一技之長”,就會發現,現今會彈鋼琴、拉小提琴、跳舞的人滿大街都是。若真的是為了“有一技之長”,就不能忽略“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當滿大街都是“熟練的技術派”之時,“富有情感、充滿想象力”反而成為了稀缺品;當滿大街都是“華麗的包裝”之時,“樸實無華”反而成為了“讓人眼前一亮、過目不忘”。雖然想象力是人人天生就有,但當被扼制以後、錯過了最佳的成長年齡,就很難再找回了:越是精於技巧、精於知識,越會受限於原有知識的框架中,難以再有想象力的突破。於是,現實之中就會發現,能夠走紅的專業藝人比中彩票都難。就算紅了,也往往一閃而過。去看晚會、影視、圖書,也很難有真正能打動人心、過目不忘的作品,這也正是目前社會中普遍缺乏情感、缺乏想象力的最直接的證據。“人人都會”“一抓一大把”,就意味著“可有可無”、“沒什麼價值”、“可被替代”、“競爭激烈”、“紅海”,所以,追求一技之長本身沒有問題,怕就怕自己努力半天的一技之長其實算不得什麼一技之長,反而自己原來可以成為一技之長的天賦被莫名其妙地扼殺掉了。無論是出於功利的目的,還是出於對人生意義的大徹大悟:找回失去的情感,找回被扼殺的想象力。

2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營造環境》——父母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