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說到網路成癮,需要先確定一個心理邏輯,即:孩子們是先遇到了心理上的問題,然後才會用“沉迷網路”的方式來應對;而不是先有過度使用網路的情況發生,再導致引發相應的心理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網路使用起到了維護孩子心理平衡的作用,避免他們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那些看起來“網路成癮”的孩子,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電子產品給予了他們什麼樣的幫助?“沉迷網路”又帶給了他們什麼樣的心理補償?

01 陪伴

陪伴不僅僅指父母陪在孩子身邊,更重要的是父母真正的和孩子在一起,同在一個心理世界裡。

父母願意且能夠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可以自由進出。

父母願意自我開放,是父母不隱藏真實的自我,尤其不隱藏內心世界裡所謂“不好”的部分,有勇氣面對自己“自卑”、“無力”、“軟弱”甚至是“卑劣”的心理內容,接納自己,也對別人寬容。不把真實的自我藏在“父母”的角色面具之下。

但同時,父母也能守護好自我的界限,不把心裡的“髒東西”,比如負面的情緒、隱藏的慾望,自己沒能實現的人生願景等,發洩、寄託到孩子身上。這樣才能算是即保護了孩子的心理安全,又讓他們看到了整個開放的世界。

如果父母沒能給到孩子真實的陪伴,跟孩子建立起真實的關係,孩子的“心”就會有空洞。這就給了電子產品可乘之機,成為填補這個空洞的替代品。

02 興趣

手機上的各種APP,尤其是網路遊戲,那一定是設計在普遍人群的興趣點上的,不然不會有任何吸引力。

而人這種由“猴子”進化而來的動物,天生就好奇,喜歡各種新鮮的事物,愛好探索未知。興趣就成為了能勾起人類天然行動力的良性刺激。

對於孩子們來說,尤其是如此。

如果一個孩子,日常生活都是應該做的事、正確的事、遵守規則,或者去做父母期望去做的事,把自己捏造成父母喜歡的那個樣子等,由天然的興趣引發的自發行為受到嚴格的限制,那他“活”的樂趣就會減少很多。

本質上來講,人這種生物,還是天然造物,而不是人工合成品。隨性而動才能獲得或“快樂”或“有意義”這一類的內在獎賞(生物上體現為多巴胺的釋放)。

為了得到類似多巴胺這樣的內在獎賞,孩子們自然會去尋找並嘗試。而一旦現實生活不能給予他,網路產品就有了乘虛而入的機會。

03 快樂

這裡的快樂與前文由興趣引發的“快樂”不同,這裡的快樂更多偏向於“避開痛苦”。

可能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一個痛苦的感受結束,即使當下沒有發生什麼好的讓人快樂的事情,人也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愉快的感覺。

所謂: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

什麼會讓孩子們覺得痛苦,極力想要避開這樣的痛苦呢?

是家人之間的關係。

如果家人之間,尤其是父母,用互相傷害對方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家庭矛盾長期無法得到化解,導致激發劇烈的衝突或暗流湧動的角力。

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不可避免會感受到到痛苦;如果孩子直接受到來自父母家人的傷害,那痛苦的感覺就更強烈。

當家庭中沒有人能給孩子指引,讓他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知道怎麼做才能化解痛苦的感受。孩子也就會跟隨本性,去尋找會讓自己感覺到快樂的方式,躲進網路裡,躲開讓他痛苦的人和情景。

04 放鬆

當一個孩子面臨很重的學習任務,而他自己本身學習動力又不足,學習的意願也不強烈,學習這件事就會帶給他們嚴重的心理壓力。

壓力是一種很主觀的心理體驗。同樣的一個任務,對有些人來說,可以很輕鬆自如的就完成了;對另一些人來說,不僅不會帶來壓力,反而會讓他們很興奮,躍躍欲試;而對其他一些人,可能就完全是壓力源了。

壓力跟外在事件沒有必然聯絡,更多是當事人對此事件的認定決定了內心感受到的壓力的多少。

當學習或者與同齡人的人際關係,成為了一個孩子的壓力源,他就需要找到讓自己放鬆下來的方式。

沉浸於網路中,可以讓他暫時忘掉帶給他壓力的人和事情,好像進入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是沒有任何壓力的,似乎可以隨心所欲,感覺自己無所不能……

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放鬆對保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無法從中解脫出來,壓力會慢慢地摧毀他原本平衡運轉的身心繫統,導致嚴重的心理內在損傷,還有身體損害。

05 空間

對大一些的孩子,要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個需求是越大越重要的。自我的發展,人格的構建,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們必然要求父母以及其他人更尊重他們的自我界限,不僅僅是物理上的距離,更指人格的界限。

一位已經上大學的來訪者這樣傾訴:每當父母開始嘮叨他,不斷的提醒他要去學習,對他學業上提出要求,或者表達期望的時候,他就很煩躁,越煩躁越想玩遊戲。

由此可見,網路為孩子們提供了空間,幫助他們躲開父母的粗暴干涉,維護了他們的心理界限,在一定意義上,保證了他們人格的正常發展。

06 成功

學校生活本身,就決定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成功。成功是屬於少部分群體的,而大部分孩子都淪為平凡,還有一些孩子必須得品嚐失敗帶給他們的苦果,包括學業上和人際交往上的,以及在其他顯性或隱性的競爭中的失敗。

這些“失敗”的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同樣沒有得到肯定和讚賞,獲得親人的支援,讓他足以保持一個基本好的自我感覺,反而是因為在學校中的社會性失敗引發了父母家人更強烈的否定和譴責,可以想象這個孩子的人格發展會有多坎坷:一定會伴隨著很多深刻的“自卑感”以及無法排解的“自我否定感”。

這個時候,網路有可能就是這個孩子的“自我救贖”。在網路上獲得的成功,會大大提升他的內在自信,克服一部分的自卑感,這同樣也保證了他人格的正常發展,至少不會出現太嚴重的人格偏差。

至此,家長朋友們應該都瞭解了,如果我們想要避免孩子出現嚴重的“網路成癮”的情況,就需要:

和孩子建立真實的親子關係

不否定打壓孩子天然的興趣

讓家庭中充滿愛而不是傷害

不額外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

尊重孩子的自我和心理界限

多多給孩子創造成功的體驗

- END -

作者簡介

王星星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意象對話諮詢師

2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