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格賽爾的成熟學說

成熟學說認為,兒童的學習與成熟是分不開的。當個體的成熟程度不夠時,教學就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只有當個體成熟到一定程度時,才能真正掌握學習的內容。因此,這一學說認為,兒童的一切技能都是由成熟支配的,沒有必要趕在時間表前面去教他們,教育和訓練只有在兒童生理成熟的基礎上進行才有效, 否則只會徒勞無功。

為了證實自己的學術觀點, 格塞爾做了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他的實驗物件等 是一對46周齡的孿生嬰兒,其中一個為實驗物件(代號T),另一個為控制物件(代號為C)。 實驗開始前,T和C都沒有見過樓梯,實驗開始後,T每天接受爬樓梯的訓練10分鐘,共進 行6周;在這期間不讓C做爬樓梯訓練,也不讓他看爬樓梯的有關場景。訓練結束時,T能以 20秒的速度爬上特製的5層樓梯,而C在第53周齡時才開始爬樓梯,兩週後,T趕上了C的 水平。這一實驗顯示了成熟在兒童動作發展中的作用。格塞爾認為,成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基 本條件,兒童的生理成熟度不僅影響其技能的學習,而且也影響其個性的形成。

但是,格塞爾把成熟作為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一種片面的觀點,這與我們持有的“樹大 自然直”的觀點一樣,有一定偏頗性。現代心理學認為,個體的成熟是心理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和物質前提,但並不是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格賽爾給我們的一些教育啟示有

①不要抓緊每一分鐘去教育孩子

②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

④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耐心等待。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觀

Ⅰ本我-本能衝動-快樂原則

Ⅱ自我-本我與現實的衝突-現實原則

Ⅲ超我-形成規則自覺遵守-道德原則(人格的社會部分)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一)華生的環境決定論

行為主義學說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環境中的刺激引起的反應,人類的行為來自學習 而學習的決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人的行為也是可以控制的。華生 曾躊躇滿志地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我可用以培養他們的特殊環境,我就可以保證隨機 選出任何一個,無論他的才能、傾向、本領和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 我所選定的任何型別的特殊人物:醫生、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不過請注意,當我 進行這一實驗時,我要親自決定這些孩子的培養方法和環境。”

可見,行為主義學說否認了遺傳的作用,認為遺傳只決定人的身體結構,而不決定人的行 為。人的行為,無論多麼複雜,都不過是一系列對特定刺激的反應。這一系列的反應中,最初 的反應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以後的反應則是由前一個反應作為條件刺激而引起。反應與反應 之間透過條件反射相互連線起來。兒童的行為是透過學習和訓練而習得的。給兒童以什麼樣的 訓練,就可以把他們訓練成什麼樣的人。

(二)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學說

操作行為主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 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是由活動的結果決定的,行為結果對行為本身具有重要影響。他將這種影響稱為強化,強化比練習本身更重要。建立特定的強化是行為學習的關鍵,例如,努力學習能使學生得到一個好的考試成績,於是學生就進行學習這一活動。斯金納不僅用這種理論解釋和培養兒童的行為,而且還以此來解釋兒童語言的獲得。斯金納還認為,思維也是一種行為形式,只不過這種行為形式比其他的動作行 為更微弱和隱蔽罷了。因為思維的行為是隱藏的,心理學無法測量。

斯金納透過大量實驗發現,控制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三種:

(1)正強化,也就是某一行為如 果帶來使行為者感到愉快和滿足的東西,如食物、金錢、讚譽等,行為者就會傾向於重複該行 為。

(2)負強化,即某一行為如果會消除行為者的不快和厭惡,如消除嚴寒、酷熱、責罵等, 行為者也會傾向於重複該行為。

(3)懲罰,如果某一行為會導致行為者不快樂,或導致行為者 感到快樂的東西被取消,行為者就會傾向於終止和避免這一行為的出現 。

四、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認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有4個:成熟、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平衡化。

1.成熟

成熟指的是機體的成長,特別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成長,這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 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兒童的心理不可能得到發展。但有了成熟這一條件,還不足以使兒童心 理得到發展,還需要以下各因素。

2.物理環境

物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理經驗,即個體作用於物體,認識物體輕、重、大、小、 涼、熱、軟、硬的特徵;另一方面是邏輯數理經驗,指的是兒童在作用於物體時,從動作中獲 得的經驗。為了說明邏輯數理經驗是怎麼回事,皮亞傑舉例說明:一個兒童在玩石子,他將石 子排成一排,從左向右數10個,然後他自右向左數,依然是10個,甚至把石子排成圓圈兒, 從兩個方向數也都是10個,於是兒童發現物體的總數和計數時的次序無關。對於兒童來說, 這就是一個重大的邏輯數理經驗。這個經驗,不是石子本身的特性,而是兒童在動作的操作和 協調中得到的。

3.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主要指的是對兒童的教育,是兒童學習、訓練的社會作用。皮亞傑認為,社會環 境產生的作用要比物理環境更大,因為社會環境向兒童提供了一個現成的交際工具一一語言, 語言對於兒童心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4.平衡化

皮亞傑稱平衡化為兒童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什麼是平衡化,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將從認知結構說起。皮亞傑認為,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都具有相應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有一 個發展過程。最初的認知結構是在先天遺傳的圖式如吸吮、抓握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後隨 著動作的發展,認知結構不斷改變,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完備。與此同時,兒童的思維也就變得 越來越抽象。皮亞傑認為兒童認識世界、適應環境有同化和順應兩種過程。 同化, 是 用 刺激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順應是當有的認知結構不能接納外界環境時,便做一定的改變或創 立新的認知結構,然後再來接納外界刺激。

人在適應外部世界的過程中,總是在不斷地把外界刺激同化到自身的認知結構中,或不時 地適度改變自身的認知結構去適應外界環境,可見同化和順應是一對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過程。 至於平衡化,則是透過自我調節作用,使同化與順應之間相互協調,達到平衡的過程。平衡化 的結果就是形成主體對環境的適應。皮亞傑認為,智力的本質就是適應。

五、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維果斯基的學說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發展包含兩種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 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 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 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最近發展區的 大小是兒童心理發展潛能的主要標誌。因此,維果斯基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教 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並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

9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勇氣,成熟的美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