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死活不想去幼兒園,說是不想去那裡拉便便。這是什麼理由?”一大早,媽媽群裡就有人吐槽。
以前的我肯定認為,這莫須有的理由一定是瞎編的。可事實是,兩個孩子上了學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孩子不愛在幼兒園上大便,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行為。
有一項針對幼兒園小朋友和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
很少,幾乎不拉大便的孩子,比例高達52%;從來沒在學校拉過的,佔比40%;有90%的孩子,習慣了在學校憋大便。而另一項針對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4%的家長關注過這個問題,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01、為什麼孩子從來不在幼兒園大便?小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上廁所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害羞、緊張雖然,屎尿屁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但對於小孩子來說,在幼兒園拉大便還是有些令人害羞的。
加上小孩子上幼兒園,本身就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環境,緊張也是在所難免的。為了避免尷尬,很多小孩子就寧願忍住。
大便後不知道該如何清潔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會進行各方面的叮囑,但可能唯獨忘記了告訴孩子,大便之後該如何清潔。
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即便是想要拉便便,也會因為不知所措,而選擇繼續忍著。
嫌髒或嫌累幼兒園的衛生間大多數都是蹲位的,很多孩子習慣了坐馬桶,就會覺得非常不適應,蹲著會覺得非常累。
加上有的幼兒園的衛生間可能沒有家裡的乾淨,所以孩子就更不願意去上了。
其他因素有的孩子是因為課間時間比較短,寧願多玩一會兒,也不願去上廁所;又或者是拉便便的時間較長,容易被其他同學催促等。
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孩子不喜歡在幼兒園裡拉便便。
02、憋大便的影響雖然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便便的理由很充分,但是,憋大便的壞處卻又不少,應該要讓孩子知道。
比如:小孩子的腸胃功能本就不完善,如果長期憋著不拉的話,更容易造成便秘。
另外,憋回去的大便會被再次吸收,但這個時候,吸收的大多都是些毒素。那樣,對腸道也會有影響。
既然有這麼多的壞處,那該怎樣幫助孩子解開這個“心結”呢?
03、五個小妙招幫助孩子其實,如何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的反應非常重要。
既然我們知道了孩子憋大便的幾個主要原因,那麼,不妨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
1、幫助孩子熟悉老師和幼兒園環境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真實出現的事件和資訊裡的相同,就會給人帶來熟悉感。
對於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陌生的環境和老師,都會讓他們覺得緊張或害羞。
那麼,父母不妨在上學之前就經常帶孩子去幼兒園周邊熟悉一下環境,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提前和老師見見面,或者帶孩子去幼兒園的衛生間看一看。
孩子有了熟悉的感覺之後,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心理壓力了。
2、教孩子正確的擦屁屁方式
不少父母都認為孩子還小,擦不乾淨是正常的,所以每一次都是自己代勞。
殊不知,孩子因此少了許多鍛鍊自理能力的機會。
父母總是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這不是愛,而是害。
所以,不妨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己拉便便後的清潔。
菈媽看過一個幼兒園老師的小影片,老師坐在小板凳上,小板凳的後面繫了兩個氣球。然後,老師一步一步教小朋友怎樣擦、怎樣摺紙等。既有趣,又能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
3、有意識地訓練孩子蹲便
除了幼兒園,其實很多商場或者公園的衛生間,都不是馬桶的。
有的孩子不習慣,家長就默許孩子忍著回家上廁所。
其實,與其總是這樣慣著孩子,不如有意識地訓練他們蹲著拉便便。只要孩子能夠邁出第一步,很快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而且,孩子如果能適應不同的環境,那麼,在幼兒園裡也就不會感到拘束和害羞了。
4、藉助繪本的力量
應該沒有孩子會不喜歡看繪本、講故事吧?
所以,我們還可以藉助繪本的力量,來告訴孩子,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拉便便、便便又是怎麼形成的。
比如繪本《拉便便,真舒服》,講的就是一個小女孩肚子疼,跑回去拉便便的故事。
繪本中不僅科普了食物在人體中的變化過程,還科普了人的器官,以及我們為什麼要吃飯等等。
讀繪本的方式,能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明白,原來拉便便和吃飯、穿衣一樣是非常正常的行為,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5、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
千萬不要因為小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拉便便,就責罵他們。因為,父母的情緒和反應,會在無意識中給孩子施壓。
如果孩子不小心拉褲子,可以用輕鬆地口吻告訴他們:“你還小,拉在褲子上是很正常的,換條褲子就好了。”
如果孩子寧願憋著回家也不願在幼兒園拉便便,也不要輕易斥責,而是用行動來潛移默化地化解孩子的尷尬。
或者,訓練孩子固定每天早上或晚上拉便便。
在很多成人看來很容易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都存在一定的障礙。那是因為孩子還小,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都較弱。
一味地責罵,只會讓孩子覺得難堪,反而更加不願意去做新的嘗試。
如果父母的反應比較輕鬆自然,那麼,孩子的壓力自然也就會減輕。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不知道是非對錯,只是他們需要時間和勇氣來改變。
耐心引導,多多鼓勵,再靜待花開,才能讓孩子充滿自信地成長。不是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