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這幾天,工薪媽媽們終於有時間帶孩子出來瘋玩了。我約了孩子的好朋友瑞瑞一家一起到公園玩兒。兩個孩子同歲,今年都剛剛上一年級,正是野蠻生長的年齡。兩個孩子在公園裡一會兒捉迷藏,一會撿松果,玩得不亦樂乎。我和瑞瑞媽媽在一邊閒談,時不時關注一下倆孩子的動態。在這期間,我不止一次看到已經7歲的瑞瑞習慣性地把手放到嘴裡含一下(吃手),瑞瑞媽媽每次看到時,也會遠遠地大聲呵斥,就這樣幾次之後,瑞瑞媽媽緊縮眉頭憂慮又無奈地說:“這孩子吃手的毛病,真讓我操心,尤其這疫情期間,我一般都不敢帶她出來,一不留神她就把手放嘴了,多少病毒細菌啊,這可怎麼辦?”
我想起我家孩子大概從6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吃手,大概持續了小半年。由於我在上大學時考過心理諮詢師,瞭解孩子在這個階段吃手是正常生理和心理需求,所以當時是放任態度,同時也囑咐家人不要管他,否則孩子的心理願求得不到滿足,長大後會出現更多行為問題,比如吐口水、補償性吃手等等。為此我經常洗刷孩子接觸到的用具和玩具,避免吃進太多的細菌。呃,其實也是挺累的……
想到這兒我問瑞瑞媽媽:“那瑞瑞1歲左右的時候吃手麼?”。瑞瑞媽媽頓時站直了身子:“吃啊,一開始不光吃手,玩具、書本,抓什麼吃什麼,不過很快讓我給管住了。那會兒那麼小,也沒什麼抵抗力,吃進髒東西多容易生病啊。不過,現在可好,那會兒沒吃的現在都得吃回來。”
可不是麼,不僅都得吃回來,可能還會吃的更多。1、2歲時孩子能接觸的環境相對有限,細菌病菌雖然不可避免吃進肚子裡,但一方面基本是可控的,而且多少接觸一些“髒東西”也有利於提高孩子自身免疫。但是,7歲這個年齡再吃手,情況就不太一樣了。7歲的孩子活動範圍廣:家裡、公園、商場、學校,而且很多情況是沒有家長伴隨的,比如在學校,一天的時間中家人無法知曉孩子摸過什麼,什麼時候在吃手,有沒有及時洗手(顯然及時洗手不太可能)。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資料:“4歲以後吮手指是行為偏異,一般都在孤獨、疲倦、沮喪、思睡、飢餓時發生”。顯然這個年齡的孩子吃手不屬於正常的行為,需要到醫院諮詢醫生,採取一定的治療手段進行心理調節。
我建議瑞瑞媽媽可以先在網上查一下資料,最好去醫院聽聽專業醫生的意見。瑞瑞媽媽也覺得事不宜遲,當下就在網上約了兒研所的號。後來聽瑞瑞媽媽說,醫生根據瑞瑞的身體狀況、年齡、性別提供了一套適合瑞瑞的調節方案,目前正在治療過程中。
看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好的培養方法就是遵循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生長規律,引導和保護孩子能在特定的階段,做該做的事情,讓孩子的生命儘量能夠“自然而然”,讓孩子能夠享受到這個年齡應有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