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滿心歡喜地帶著小孩外出,但小孩卻一路上要這個抱,要那個抱,完全沒有自己要走的意思。

作為父母(或帶領人),一般都是好言相勸,各種辦法都用盡。

“你自己有腳,要自己走路”

“你再走一會,我就抱你”

“你自己走,然後待會買好吃的給你吃”

“你不走,我就不理你”

“你不走,我就放你在這裡被壞人帶走”

……

大家對上面的話語肯定很熟悉。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要麼小孩死活不肯走,要麼在你“要挾”下,哭喪著臉走。

其實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父母一般都捨不得讓孩子吃苦。有句話說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於是在教育小孩的問題上,我們都是盡力提供最好的配套。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心態,孩子反而有了跟我們叫板的資本。 我們再回頭簡單分析一下父母說的話。 1、“你自己有腳,要自己走路”。

這句講道理式話語對小孩來說毫無殺傷力。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孩無法感同身受,無法理解自己有腳就要走路這種“天經地義”的理由。改善做法:可以指著路上走路的小朋友,跟自己小孩說:你看,其他小孩出來都是自己走路,你也要自己走路。透過對比後,即使小孩想抱,也沒有那麼強的慾望了。這時你一定要“磨”一下,跟小孩說一下你的感受,抱著很累,這樣的話成功率會高一些。

2、“你再走一會,我就抱你”

這句話的初衷是好的,但說得不具體。這是我中國式文化的“弊端”。“一會”到底是多久?5分鐘?10分鐘?小孩不知道,所以小孩心裡根本沒法去衡量。所以我們跟小孩對話,一定要用小孩的思路去溝通。一般改善做法:你再走10分鐘,我就抱你。你走到哪裡(具體的地點),我就抱你。這樣,只要你堅持不抱,跟小孩“磨”一下(不要妥協,反覆說自己的主張),小孩大機率會按照你的意思走路。當然,當他走了10分鐘後或到達指定地點後,你一定要抱,這是你們的約定。

3、“你自己走,然後待會買好吃的給你吃”

這種承諾式的引導一般不可取,只能在特殊情況下使用。而且次數不宜多,還要考慮方法使用的時間間隔。因為太多次,容易被小孩學到。當他有一天意識到這種方法很好使時,他就以此來“要挾”你。所以這種沒得改善,只能儘量少用。

4、“你不走,我就不理你”

“你不走,我就放你在這裡被壞人帶走”

這兩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屬於要挾式警告。這種方式最不可取,也是傷害最大的方式。這會讓孩子有種被人拋棄後無助害怕無能為力的感覺。我曾經看到一位媽媽,因為小孩不聽話,她就指著孩子說:你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不管你了。更重要的是,任憑孩子如何哀求,這位媽媽就是鐵了心不理。最後小孩只能不斷“求饒”,最後變得“乖乖聽話”。

是,這位媽媽,你是勝利了。但你想過孩子沒?每次我聽到這樣的話語,內心都有一種揪心的痛。我覺得這是從內心深處破壞孩子安全感,讓孩子失去生存的底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主見,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現在有很多人遇到事情就會逃避,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因為他們沒主見,這是你們想要的嗎?這是你們要培養的結果嗎?所以,為了你們的孩子,請從愛護和尊重孩子開始。

教育就像內褲,可以有很多種款式和顏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特色,但最重要的是穿著舒服。這裡只是提供一種可能性,是否適合,還要結合自身實際條件。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抵抗力差,出現感冒時,如何選擇藥物,使副作用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