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牧青野

01

這個寒假,經常看到家長們在群裡摁開吐槽鍵:

“一寫作業,就開始各種找藉口,一會筆帽掉了,一會廁所沒上,一會媽媽你的牙齒上有個菜葉子……”

“只要到看書時間,就好像全身螺絲都擰開了,一會撓撓頭,一會咬咬指甲,一會摳摳腳丫子……”

“每次上網課,就自動開啟了‘媽媽,幫幫我’模式,你得在1米範圍內隨時待命,因為永遠不知道小祖宗下一秒又有啥需求。”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什麼樣的人學習效果最差?”

有一條高贊答案:“專注力差的人!”

孩子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差,是目前很多父母最頭疼的問題。

心理學家解釋這種現象為正常情況,父母要尊重事實,但是不能完全忽視,應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進行適時的引導。

李玫瑾教授曾在節目中講關於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時,就提到要全方位培養孩子的習慣,而這個被養成的習慣,也就是孩子內在的秩序感。

“內在秩序感”,它既是一種自我管理控制的能力,也是一種處理事情的思路,又是種規則意識的養成,還是一種人和事物關係的建立。

專注力差,直接導致學習效果差。

究其根源,是因為孩子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內在秩序感”

02

網上有段話,很值得品味:

“以前我覺得成績不重要。清華、北大、復旦、交大,只能代表學生時代的成就。

後來我發現,努力是種習慣,它會貫穿終身!”

綜藝節目《奇妙的小森林》中,吳奇隆回憶自己的童年:

“每天5點多鐘起床做運動,放學之後接著訓練,晚上10點,11點才能回家。哥哥和弟弟,他們考90分就會有獎金,而我考90分就會捱打。”

但是當讀完寫給小時候的自己的信後,他卻說:“事後回想,那段時間,成為我未來生活很重要的基礎。而且養成了不輕易放棄、自律、堅持努力的習慣。”

2018年那個因一篇《感謝貧窮》火爆全網的河北女孩王心儀,寫過的一句話曾讓我觸動不已:

“我來自一個普通但對教育與知識充滿執念的家庭。母親說過,這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從那時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便深深紮根在我的心中。”

其實她真正感謝的並非貧窮,而是原生家庭為她塑造的生於平凡卻不甘平凡的信念。

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它深深紮根於她的成長中,讓王心儀自小便形成了一套自我的內在秩序,而這份內在秩序則約束、激勵著她,讓她堅持前行,最終讓走出“貧窮”。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過:“專注是比智商更容易讓孩子成功的因素。”

身為父母,我們終將要看孩子遠行,唯有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內在秩序,才能讓他自我成長,自我優秀!

03 如何建立孩子的“內在秩序感”

1、 構建自我

《學習之道》一書中曾提到過一個故事:

最年輕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喬希·維茨金,也就是作者本人。

在他自信滿滿跨界學習新技能——太極推手時,卻被出手極快的對手連連吊打。

在一次次自亂陣腳後,喬希決定集中注意力,遮蔽掉外界所有的聲音,而這時,他驚奇地發現

對手的速度竟然看起來沒有那麼快了,而他,也第一次戰勝了這個讓自己連連敗北的對手!

喬希跨界挑戰之所以成功,其根源無非是迴歸了自己的節奏,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極大程度上,他所建立起的內在秩序作用於外在秩序,修正外在秩序,所以贏也就變得自然而然了。

心理學家薩提亞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過:兒童已經形成的自我,在以後的幾年裡會表現得更為充分:從排除他物,到說出不,到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到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建立和派生出優秀的品質,專注和意志。一個人最核心的部分也就完成了。

2、 建立安全區

之前帶女兒上興趣班,連連收到老師的投訴,投訴內容如出一轍,都是說孩子不專心、不認真。在和女兒溝通並瞭解了真實情況後才發現,她壓根就不喜歡這門課。

無奈換班後,果然,第一節課就看到了女兒“多雲轉晴”的臉。

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心流”,指的是一部分專業人員在幾乎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時,經常忘記時間以及周圍環境的感知。而當心流產生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簡單來講,當孩子選擇了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時,他就必然專注。

因為在安全區內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兒童便會不斷產生對人和環境的信賴感,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平靜,進而建立自己熟悉、信賴的秩序,最後專注起來。

3、製造良好的環境秩序

從出生起,兒童秩序的敏感期是呈螺旋狀發展的。

培養孩子內在秩序感最好的方式,便是為其提供最佳的外在秩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環境秩序。

我的一位學生家長,是位博士媽媽,她曾分享過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

方法很簡單,但卻需要我們做到持之以恆的堅持。

《秩序是文明的基礎》一文中曾寫道:如果秩序是大自然的定律,那麼環境的秩序在教育中的意義就一定是配合孩子,幫助孩子發展內在的秩序,和孩子內在的秩序配對了。

當一個孩子遵從內心的秩序,並且有父母或他人所提供的與之匹配的環境秩序時,孩子必定能將更多的專注力放在學習與探索之中了。

孩子的專注力是慢慢培養出來的,需要持之以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專注力也會越來越恆定。

最後,借用戴安·倫曼斯的一首小詩作為結尾:

如果我能再次養大我的孩子,

我會先建立自尊,再決定蓋房子。

我會多用手指來畫圖,少用手指來指。

我會少教訓多溝通。

我會少用眼睛看錶,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會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啟再來。

所有父母的學習與改變,都只為了盡我所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完)

作者簡介:牧青野,10年一線教師,家有3歲半女兒,分享教育經驗,記錄育兒點滴,與百萬父母同成長。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