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同一個家庭的兄妹,兩個孩子都有嚴重焦慮。父母親是兩位高學歷家長。一位是老師,一位自創公司,生意不錯,母親除了完成工作,所有的時間都用於陪伴孩子,父親很注重家庭,只要有時間,必然安排家庭休假日,帶著孩子太太一同去往風景優美或者有趣的地方一起度過。這個模式一直從小學到了初中。父母很難過,也無法理解這個情況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當聽到他們的感受的時候我很有同感,因為我們都懂心理,教育。會警惕自己不要傷害孩子,要陪伴和欣賞孩子,要給孩子信心,要讓小小的他們相信自己是這世上與他人一樣有價值的人。但是,事情的階段性結果呈現出來的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結果。
在我陪伴著兩位小朋友成長的過程裡,我聽到了他們眼裡心裡的爸爸媽媽。
他們很明白父母對他們的愛,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且也深愛自己的父母,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們很害怕自己辜負爸爸媽媽。非常渴望能完成父母無意之中傳遞出去的期待,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開始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與父母期待的是有區別的。但是害怕辜負,仍然一邊做父母眼中的自己,一邊在心中祭奠那個已經被自己否決了的自己。他們一方面認為父母說的都是對的,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經歷中懷疑那是不是對的。一邊期待可以完成父母的期待後的幸福,一邊又對自己已經逝去的夢想默默懷念。這種狀態對於他們來說太難處理,形成的嚴重糾結無法讓他們走出這個到底是左還是右的謎團。
父母非常疑惑這種影響。認為自己平時幾乎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得到什麼成績,也沒有要求孩子們必須成為什麼人。所以他們很疑惑也很難相信這一切和他們的作為有關。我安排了一次家庭體驗,讓一家四口參加一次團體野遊活動,活動中有尋寶遊戲,需要每個家庭一起決策和規劃一個家庭尋寶線路,父母對丁主要決策人由兄妹倆充當,父母表達他們會無條件服從;父母在一開始就反覆聲稱完全聽兄妹的決定,在父母的一再宣告下,兄妹開始規劃,但是無論如何規劃,孩子規劃的每一步都在用眼睛觀察父母是否滿意。在規劃不下去的時候,因為時間已經很緊了,所以媽媽開始參與,在參與的過程裡一邊制定規劃一邊說明為什麼這麼規劃,交代細節,交代注意的問題,孩子們則快速地完成以媽媽為主導的情形;媽媽完全忘記了我們之前的約定,一邊指導一家完成規劃一邊不停的注意孩子的衣服髒了、汗要擦、頭髮要捋好、注意安全,要靠邊走·········媽媽對孩子的關注太過密集,孩子完全沒有機會照顧自己,全程照著媽媽的指導執行,因為已經落後其他家庭,妹妹開始處在憂慮狀態,忍著眼淚向前奔走,兒子也開始急躁。父親開始參與平衡大家狀態,把一家人引導到完成任務的主線條上來,這個過程裡,父親很注重遊戲的結果,不斷鼓勵孩子們加油,但難免忽略了孩子們藏在情緒後的感受。
我們沒有向孩子傳遞不好聽的語言,但當我們太過平凡的關注孩子,讓孩子猶如生活在一盞大大的探照燈裡,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也失去了自我主導的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在無自我的背景下離自我越來越遠,找不到座標的成長中,無法獲得存在感、價值感和成就感。在這個基礎下,再有一些外在因素介入,就形成了一團亂麻的情緒狀態。
最先給這對父母的建議,就是讓媽媽可以多一點關注孩子們以外的其他與家庭有關的有趣的事物,讓媽媽在想關注孩子時,提示自己轉而關注其他吸引媽媽的事去關注,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維持這樣的轉移很難,但是堅持兩週後,兩兄妹的焦慮就有了明顯的改善。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並沒有做太多的事,只是減少了一些事,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對孩子不夠愛,是愛得太密集,不是我們不關注,是不恰當的關注太多。每個人都需要獨立的空間,需要有機會自己管理自己。孩子也一樣,讓他們擁有看見透過自己努力可以自我改變的過程,看見自己的力量,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處於他們自己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