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多問題都跟父母的迴應方式有關。比如,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大人過去硬是一把把自己孩子玩具奪過來給朋友家孩子分享,結果孩子不情願,伸手去奪,被大人再次制止,並用“好孩子”的標準去綁架孩子一心只想著玩玩具的感受,這時孩子往往就會大哭大鬧。
其實,這種溝通方式是對自家孩子的一種傷害。儘管我們並沒有傷害孩子的想法。
正確的做法是,比如大人看到兩個孩子正在爭奪玩具,我們可以對自家孩子說:“你不想立馬分享自己的新玩具,你想玩一會兒才願意分享,對吧。”然後對朋友家孩子說:“這是他的新玩具,所以他想先好好的去玩一會兒再給你分享,或者你也可以跟他商量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先玩。”結果過了幾分鐘,孩子就走過來說:“我玩好了,你來玩吧。”
所以,有時候我們只需要承認孩子的感受,就可以讓孩子做出改變。而以前,我們經常惱火的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搞的大人孩子都不開心。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發生。大人往往感覺無足輕重的事情,可能在孩子心裡感覺就是大事。他可能會為了同學一句話而難過一整天。所以當一個孩子失去一個朋友的時候,不要只是說:“那沒什麼呀?你以後還會交到很多朋友的。”當你這樣去說的時候,你很快就會發現你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孩子更加沮喪了。
在《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一書中作者提出,當我們學會傾聽,並描述出孩子感受的時候,孩子的感覺被人理解,就會關注到事情本身然後做出積極的行動。
那我們就可以套用這個方法對孩子說:“你朋友不和你玩了,你感覺很痛苦,甚至會忽然感覺好孤獨。”這時,孩子心裡就會好受很多,他會從內心深處告訴自己:“雖然我失去了一個朋友,但是,我有個理解我的媽媽。”
你看就是這麼簡單,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要知道的是,壞的情緒不走,好的情緒就不會來。我們每一次的認真傾聽並承認孩子的感受,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次治癒。正如作者所說的,只要世界上有一個能真正懂我並理解我的人,這些痛苦就能夠忍受。
所以遇到孩子的壞情緒,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認真傾聽,並用描述的方法,做出迴應。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他們真實的感受,二來當我們全身心的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並且承認這種感受的時候,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
比如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罰站,並被要求放學30分鐘後才能離開。孩子受到了傷害就很想回家尋找一些安慰。我們通常的做法就是問一下孩子大致情況,就不了了之了,也可能會隨便安慰幾句:“可能老師也沒有弄明白事情經過,下次你多注意點就行了。”
不一會兒你就會發現,我們這樣的迴應方式不但沒有消除孩子的壞情緒,反而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長此以往,孩子就不願意再給我們傾訴。慢慢的孩子離我們就越來越遠。
正確的做法就是描述孩子內心的感受,我們可以把孩子拉到自己身邊說:“老師在班裡吵你,同學們都看著你,讓你感覺很難堪,更糟糕的是老師還讓你罰站,當同學們放學回家的時候,你還站在那裡,你很想馬上跑回家告訴媽媽你的感受,但是又不能那樣做,這種感覺真的太難過了”
這時孩子一下子就釋懷了很多:“媽媽,別難過了,以後我會好好表現的”你看,只是簡單幾句話就潤物細無聲的疏導了孩子的情緒。
這時候一定有很多家長感覺不可思議。只認同就可以了嗎?不需要安慰嗎?作者認為,痛苦可以幫助孩子成長,掙扎可以幫助孩子健強性格,雖然父母們都想讓孩子開心快樂,但是讓孩子體驗一些能讓人成熟的感受,對孩子來說也是好的,比如失望,挫敗感和悲傷。
總之,親子之間的矛盾,大多數都是因為大人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孩子卻認為是值得傷心的大事情。當我們否定或忽略孩子的感受時,孩子就會用別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愉快,比如,和父母頂嘴,哭鬧,拍桌子打板凳。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的問題,也許我們只需要簡單的迴應一句:“哦?”“我明白了”就可以讓孩子內心平靜下來,因為當我們這樣回答時,就相當於在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非常重要。孩子情緒得到認可就不會生氣了,同時他還會關注到事情本身,自己想辦法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