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為什麼能綿延五千年而不衰?二次大戰前,西方很多學者研究這個問題,答案是這個民族重視家庭教育。
每個人處事做人的態度,都是從家庭中學來的。
我在馬來西亞遇到一位孔老夫子的後代,是一位女士,她說她念《弟子規》很歡喜。雖然她才接觸到這本書,但是她每讀一句,就想起小時候家裡的父母、長輩都是這樣做的,她雖然沒有讀過《弟子規》的文字,而早已學過《弟子規》的內涵了。
由此可知,《弟子規》決不是孩子嘴上念念而已,是父母必須做出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孩。
教育有身教、境教和言教。家長除了要以身作則,還要讓每一句《弟子規》都變成家裡的生活情境,這是境教。孩子犯錯時,父母能把握機會循循善誘,當下孩子的記憶最深刻,也最受用。有了境教,就不必天天說,只要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孩子,他就能馬上受益而達到好的效果。
比方說“置官服,有定位。”家裡的書籍、物品都能擺在固定位置,家就不會顯得亂七八糟。“勿亂頓,致汙穢。” 家裡亂,家人的心也跟著亂,心浮氣躁將一事無成。
修養都是在生活中培養,孩子有定力,才有智慧。
有些家長,平常家裡不整理,等有客人來了,才匆匆收拾,這樣做,孩子學到的是虛偽、應付,為了面子做假,這是反教育!孩子以後做事情還肯用心嗎?他想的就會是混過去就行了!冷靜想想,我們隨時都在給孩子做榜樣。
民族文化的傳承靠家庭教育,而家教的集大成就是《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在《論語》裡所講的德行養成最重要的七個因素編纂而成。等於是把老祖宗五千年最重要的智慧結晶,處事待人應有的德行全涵蓋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我們深奧的智慧。
《弟子規》的“弟子”,在家是父母兄長的弟子,在學校是老師的弟子,在單位是領導的弟子。“規”是規矩。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
從小不學規矩,走到哪都給人家添亂,越早學越懂得循規蹈矩。
“聖人訓”,不僅是指孔老夫子的教誨,五千年的文化,聖賢人都是代代相傳,他們都足以作我們的學習榜樣。
孔老夫子說,這些道理都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傳下來的,不是他發明的,他只是效法、遵循而已,所以是“述而不作”。這些道理,都是人性本有的,透過師長的循循善誘,這些本有的德行就能彰顯。
“首孝悌”,首是說先後,順序很重要。“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紮根要從孝道入手。“次謹信”,是做人處事要謹言慎行,懂得自愛、自我要求。如果不自愛,拿什麼去利他呢?要先自愛,而後“泛愛眾”,才有能力去愛人。
“而親仁”,仁是指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每天都要親近這樣的人。不然就會退步。宋朝的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他本身的學問很好,還覺得三天不讀書,氣質就退步了,何況我們呢?所以親仁不能間斷。
我們開啟古書,古人的嘉言懿行躍然紙上,只要你的心夠真誠,會立即與古人產生共鳴,那時空界限就超越了。
當我們讀到文天祥的《正氣歌》“哲人曰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孝悌忠信的情操,一瞬間震動了心靈,不禁流下了感動佩服的淚水,時空就這般超越了。
孟子跟孔子學習時,孔子已經不在世了,可是他從《論語》中學到夫子的精神,併發揚光大,後人尊稱他為“亞聖”。孟子做得到,我們能做到嗎?“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學習前人的信心很重要。
“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把學習應有的態度都教我們了,而且十分系統。我們只要肯自己遵守,並用來教孩子,孩子的學習態度就會大大提升。
比如,“心有疑,隨札記。”孩子會懂得主動請教,隨手記筆記。“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孩子懂了,讀書時,心眼口都會專注,自然學得好。
“父母呼,應勿緩。” 現在父母叫孩子,他怎麼迴應?“等一下”這不錯了,大都是“幹嘛”,還有不搭理的。所以從小培養孩子恭敬心非常重要,如果對父母都不理不睬,他以後怎麼會尊重老師、上司?“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這種人不正常,違背了禮儀道德。
孝道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做家長的要隨時提醒自己和孩子,千萬不能“兒子呼,孫子呼,應勿緩” 孫子說:“我渴了。” 奶奶馬上把水奉上:“乖孫子慢慢喝,別嗆著。” 這是顛倒!會“愛之適足以害之”。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交代的事,盡心盡力去做,就是忠心的表現,以後對學習、對社會、對工作自然能盡心盡力。如果連父母交代的事都不理睬,他怎麼會有忠誠?
“入則孝”這一章,句句都不可小覷,都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關鍵。
如“父母教,須敬聽。”是培養謙虛受教的態度。如果連父母的教誨都不聽,這輩子其他人勸諫的話也很難聽進去。
人一生需要有智慧的人指引,教我們一些寶貴的經驗,否則這一生很可能走得一塌糊塗。
“父母責,須順承。”從古至今,為什麼孝子在父母責備的時候態度很恭敬?因為他知道,父母是為他犯錯而生氣,孝子會很慚愧,恭恭敬敬地受教,怕父母脾氣一發不止而傷身,於是趕快認錯。如果不從小教孝,他長大後更會氣父母,又怎麼回顧及其他人感受呢?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醒,昏則定。”一個人無論做服務業,還是在任何崗位,能不能做好,要看他對周遭人的需要是不是敏感,這從哪裡學?要從小時候觀察父母的需要學起。
孩子從冬天暖被,夏天扇席,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學著體貼父母,慢慢內化,就會從這兩個動作延伸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觸類旁通,心一通就會產生全面的改變。“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聰明的父母,教孩子就是從教孝道開始。
“出必告,反必面。”孩子每次出門,一定先跟父母報告,懂得不讓父母擔憂,回來後先跟父母報平安。養成習慣後,將來到任何單位做事,一定讓人放心,他會想到先跟領導、同事打招呼,不然臨時有事找不到他會著急。這種心態內化後,就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現在有些人請假,不告知同事,工作沒人代理,搞得整個部門怨聲載道。
“居有常,業無變。”生活有規律的孩子,身體比較好,學業成績也相對穩定。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孩子處事態度謹慎,有安全顧慮的事不敢妄為,因為怕父母傷心。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是對治孩子的貪心,不要看到好的東西就想佔為私有。
“親憎我,孝方賢。”父母有時會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但是兒女決不跟父母生氣,能忍耐、包容,念念都是為父母著想。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我們勸父母、他人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他改變、改正過來,不是硬要他聽我的。他一次不聽你的,你就生氣不理他了,這樣就跟我們本來的動機背離了。
既然是為了讓他變好,就要想想用怎樣的態度、方法,他才能接受。一時勸不管用,不要強求,順其自然。等他心情比較好了再勸,縱使他不接受,還罵你,你也無怨無悔。一個人能有這種修養,必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這是對父母生活上的照顧。父母生病了,能盡心盡力在旁照顧。父母去世後,還能時時緬懷父母的教誨、恩德,能“侍死者,如事生。”逢年過節不忘祭祀,這樣做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一個家庭裡,能夠常常念著過世長輩的好,孩子從小就會養成慎終追遠的心,常常提起老人的不容易和付出,就會養成感恩的心,這就是厚道。忠厚就能傳家久遠。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孩子學了這些金玉良言後,會舉一反三。
另外一些同學說:“兄道友,弟道恭。”講出這些話老師、家長都高興,同學變成兄弟,老師變成父母,孩子的心境提升得這麼好,自然不用父母操心了。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培養孩子的恭敬心。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這是教導我們不可以傲慢。孩子不能稱呼父母、兄長的名字,一定要用尊稱,他才知道尊重長輩。稱呼內化後,影響非常深。從這些細微的地方提升心性,這是智慧。如果像西方那樣直呼其名,孩子就沒有倫常觀念了,會造成角色混亂,家不像家。
“長無言,退恭立。長者立,幼勿坐。”做晚輩的進退得體,是對長輩的尊敬。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問起對,視勿疑。”這是講話的風度和分寸。跟別人講話時要很真誠地看著對方,這是培養恭敬的態度。很多事情的成敗,往往取決於是否有這份恭敬心。
“朝起早,夜眠遲。”早起的人生活有規律,自會有定性。孩子睡懶覺、起得晚,一整天都會亂七八糟,幹什麼事都在不停地趕時間,心浮氣躁。
“晨必盥,兼漱口。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孩子有講衛生的習慣,身體健康才有保障。衣服穿得整齊,是恭敬心的體現。從這些小地方學會謹慎,久而久之養成好習慣,自然會受人尊敬。
“置官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對任何物品都恭敬,有愛惜之情。即使再忙,也要物歸原位,生活便能有條不紊。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穿著整潔樸實就好,避免追求名牌,不養虛榮心。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吃飯有定時定量的好習慣,不偏食,不貪吃,食不過量,才是健康之道。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這些不當的行為,從小就要教誡、提醒孩子。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要教孩子舉止端莊、中規中矩,不能輕浮、散漫,從一舉一動當中培養他的中正之氣。這會增長孩子的定力。
“緩揭簾,勿有聲。款轉彎,勿觸稜。執虛器,如執盈。”這些都是從生活中學習做事的方法,養成不急躁、不魯莽的習慣。凡事謹慎應對、不輕率,就不容易出錯。
“入虛室,如有人。”這種慎獨的功夫,不是做給別人看的。縱使沒人在,也依舊守住正道,只做對的事。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做事不草率,不慌張,內心穩重,培養做事的勇氣。
“鬥鬧場,絕勿進。邪僻事,絕勿問。”是非場所,是汙染心性的地方,要讓孩子懂得判斷,果斷拒絕。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這是進門時候必須有的禮貌。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從生活的細微處,培養孩子謹慎應對的態度。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講話誠信是很重要的修養,不能讓孩子有信口開河、說謊的毛病。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說話誠實得體,不講花言巧語、市井髒話。
“見未真,勿輕言。”沒確定的事不亂傳。人與人之間很多誤會,都是因為好說是非,亂傳造成的。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任何承諾都要事先考慮清楚。
“彼說長,此說短。”好議論、說長短,容易增加是非。團體和家庭最怕說是非,造成內訌。有《弟子規》修養的孩子,到哪兒都能幫團體建立正氣、和氣。
“見人善,即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定要見賢思齊。若心有嫉妒,見不得人好,最損福報。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要教孩子追求德行修養、精神昇華,避免追求物慾、物質享受。
“聞譽恐,聞過欣。”人有受諫的態度,能接受別人的勸導,人生就不會鑄成大錯。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對是非善惡有明確的認識,能辨別,而且有知過能改的美德,將是孩子一生事業最大的助益。
“泛愛眾”與“親仁”,是學習如何愛護別人,與人和諧相處。
“餘力學文”,品德培養好了,再加上一些讀書的方法,才能發揮“學問為濟世之本”的作用。
最後,衷心期盼您能珍惜祖宗傳承五千年的智慧,和孩子一起學好《弟子規》,做好中國人,承先啟後,為家族、為祖宗盡一份責任,為社會國家、為民族盡一份天職,培養出大胸襟、大格局的棟樑之才。
蔡禮旭老師在家庭教育方面為父母開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在“家庭教育講座”中著重分享瞭如何讓孩子接受品德教育。因為教育的成敗是看孩子一生的成就——家業能不能成就?事業能不能成就?重要的是,德行能不能成就?德行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人有德才兩個方面。對人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主呢?中國老祖宗一貫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孔老夫子教學有四個科目,首先是德行,其次是言語、政事、文學。德行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人的需求有三方面:第一,求食,以維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續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前兩者人與動物相同,求仁,是人類獨有的。人以德為本,是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
德以孝為本,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德行的根本。《孝經》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不孝就是缺德;德行教育要從行孝開始,“孝門開,百門開。”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就是孝文化。孝的精神核心就是感恩,由對父母的感恩,推而廣之對天地萬物的感恩。
孩子時刻懂得感恩,才能活得有幸福感,活得有存在感,活得有安全感。
學習推薦:《家庭教育演講錄》、《福田心耕 青少年要上的十二堂國學課》蔡禮旭
作者/蔡禮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