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到了,被老師和父母稱其為“神獸”的小主們回家了,老師鬆了一口氣,而神獸的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七姑八姨全都開始煎熬。
記得有一天刷抖音看到一個段子,“為什麼會有假期”答案是,“當老師快要被髮瘋時,假期開始了;當父母快要發瘋時,假期結束了”。
假期本身是一個,讓老師放鬆,令孩子愉快的時間段,假期的設計是有科學道理的,經過4、5個月,孩子的耐心已達極限,身心也開始生理性疲憊,這個時期是不能再繼續高強度地學習,包括早起也在內。
熊孩子“歸籠”,當今的父母,特別是家有二寶的,真可謂“痛並快樂著”。
常有這樣的情景,朋友聚會,10多位成年人被幾個的萌寶,搞得人仰馬翻。尤其是小朋友的媽媽爸爸,幾乎沒有自己的空間,而小朋友彷彿也不算很開心,想來是沒有他們可以玩的。
席間會有一些喜歡小孩子的朋友,願意與小朋友交流和玩耍,小朋友也因為新鮮感,從而樂於和新朋友玩耍。除了喜歡小朋友的緣故,我想應該會有替換一下做父母的辛勞的心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尤其是可愛的媽媽會一直參與其中,有的會代替孩子回答成人裝萌的各種問題,更有甚者或是怕孩子露怯,亦或是怕孩子回答不出問題給自己丟臉,在旁邊各種提示指導,如此一來,孩子與他人的交流環境被破壞,孩子處於緊張情緒中,大人也一併尷尬起來,快樂和童真無影無蹤。我真想和寶媽說:“讓孩子自己學會和其他人相處,同時讓你自己放鬆下來,安靜地在一旁欣賞上蒼賜於你最好的禮物———你的孩子。”
時常聽見寶媽說“我太累了,孩子不聽話”。“自從有了孩子,我一天一分鐘都不屬於自己”“寶貝你聽話點媽媽都是為你好”等等,等等。而夫妻因為孩子的問題,也出現了各種不和諧的聲音,相互埋怨,相互不理解,不幫忙,甚至………
當下的年輕父母真的很累,要工作要學習,還要社交等等。節假日帶著孩子和朋友們聚會,是一件很愉悅的事情,但由於有些朋友沒有孩子甚至單身,這樣一來,大家就不在同一個緯度上,再加之有些孩子本身缺乏管理,禮貌教養都有所欠缺,漸漸地朋友聚會就變得少了。聚會還好,畢竟是放鬆的時候,一旦有事情要談或是工作時間,大人在交流,孩子在旁邊“媽媽”聲不斷,溺愛孩子的媽媽通常放下工作,全身心進入“領孩”時段,而強勢的媽媽,通常就是一個全武行,哭聲、訓斥聲此起彼伏,工作呢?即便尚能繼續,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不評判對錯,只願年輕的父母能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孩子亦是如此。
為什麼古代要有私塾、現代有幼兒園、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除了作為父母的知識點不夠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教育的完整性、系統性、社會性和持續性。
在身邊我們不難發現,許多高智商的家庭甚至是教師的家庭,孩子也沒有大家認為應該有的樣子,比如教養、融入度、親和力等等。我大學畢業剛當老師時,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老師的子女不在他(她)的班級,甚至不在一個學校,究其原因,放在面前“不好教”。作為授業解惑的專業級老師都有這樣的窘態,更何況沒有受過專業教育培訓的父母。還有一個現象,不知寶媽寶爸注意到沒有,你的寶貝從別人嘴裡出來的形象,會顛覆你的認知。比如有的媽媽總說自己的孩子如何不聽話,如何折磨人,而幫你帶了孩子幾天甚至幾個小時的鄰居阿姨,會數列出這個“熊孩子”N多的優點,“是個小男子漢”“一直在幫我做事”…………有的則是媽媽的驕傲,在別人嘴裡卻諸多不是,原因在哪裡?在父母這裡,特別是在媽媽這裡。
透過和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交流,我們發現“易教”和“寄教”,對於現在的家庭和孩子極為實用,試想一下,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面對一個貌似嚴厲而又知道各種遊戲,各種動畫片的阿姨和叔叔會怎樣?而一個少言寡語的問題小孩,遇上一個滿嘴讚揚他的老師又會怎樣?
中國式的愛,是內斂的、苛刻的、是愛你在心口難開的。當下的年輕父母是摒棄了上一代父母的很多陋習,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混搭,不甘人後的心態,已經讓小媽媽們力不從心。
我們來設想一下,一位疲憊的媽媽帶著精力充沛的孩子,來到一個溫馨的環境,媽媽喝喝咖啡、品品茶、甚至發呆睡覺,而孩子則在草地上踢球、打滾、嬉戲玩耍。糾結的媽媽在孩子不在跟前的時候傾訴,發洩直至放鬆;而孩子則可以在寬鬆的氛圍裡學會規矩、知曉道理,懂得愛人自愛。
我們要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間不是契約關係,是一個單方付出的事實,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權利。沒有一個孩子是在父母提前和他溝通後出生的,他是被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這一點,所以父母只有責任,沒有權利,但部分父母到老都沒能明白這一點。而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要懂得感恩和知足,一些孩子到了自己成為父母后才明白父母的心境。每一個孩子都是家族的傳承,是人類的希望,每一個都是不可複製不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投資,是最值得的投資,也是不敢失敗的投資。作為為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如何進行孩子的教育投資 ,記住:孩子的教育不是簡單的上學,更不是紛雜的興趣班、考前輔導班和各種孩子完全不知道出處的儀式感。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貫穿著知識、充滿著愛、受到信任、享受賞識的一個受教育過程,整個過程可以艱辛但一定不能痛苦,一個滿臉憔悴,滿心埋怨媽媽,一定不會有一個快樂的孩子;而一個智慧、善良孩子的背後一定是一個和諧有愛的家庭。
為人子女到做人父母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兩個過程都與教育有關,我們沒理由不投資教育,沒有藉口不借力借勢,用寄教的方式,讓孩子和自己快樂起來。
現如今“炫富”的人已經太少,但“秀娃”卻是很多媽媽樂此不彼的常態,而純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被“秀”,回憶一下我們在做孩子時最反感的是什麼?學習?作業?考試?
應該都不算!是一種畸形的愛,是一聲聲“爸媽都是為你好”“;為了你,媽媽放棄了………”
簡單點說:就是被比。
好了,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學著長大,學著愛與被愛。記住,你的孩子只是你的傳承,而不是你的翻版,更不是你的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