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開對孩子下達命令式的建議外,發出貶損資訊也是一種利用權威施壓的方式。
不少家長都覺得: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所以我可以自然而然地貶損自家孩子。可如果孩子整天遭到負面資訊轟擊,漸漸地,他們真的會覺得自己不出色,無用,繼而變得懶惰,逃避社交。一旦在童年時期形成這些不良的自我觀念,就很有可能被帶入成年時期,造成終生難以消除的心理障礙。
因此,讓家長們停止利用權威施壓子女,這是關鍵的一步。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們還要學會一個轉換角色思維的技巧,也就是我們要了解的第二個重點問題:由“你和資訊”轉變為“我和資訊”。
由“你和資訊”轉變為“我和資訊”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舉個例子,當你深夜加班結束回家後,孩子依然纏著你讓你陪他玩。你並不是主觀上不想和他玩,而是精力缺失等客觀條件讓你無法和他玩。這個時候,如果你說“你真煩人”,那麼就屬於典型的“你和資訊”的模式,因為你把孩子和你要表達的資訊本身聯絡在一起,孩子成為了資訊的主體。不管你是處於何種情緒狀態,都會讓孩子覺得:原來你的喜怒哀樂都是我造成的。所以,這種型別的語言明顯帶有指向性,直接就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
假如你換一種方式,告訴孩子說:寶貝,爸爸實在太累了,沒有精力陪你玩,那麼這就是“我和資訊”的模式。你在闡述你的困境和難處,孩子也聽懂了你的難處,並且沒有感受到你的責備。相比於“你和資訊”,“我和資訊”的優勢就在於只說明問題,卻不給問題貼上標籤或者給予自己的評判。
對孩子而言,他感受到的不僅是父母真實的情緒,還有父母那種潛在的接納與包容。
對父母來說,坦誠地展現自我,能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誠實和坦率,最能夠培養親密的關係。在坦誠真摯的溝通中,父母與孩子非但沒有彼此疏遠,反而建立了一種更加親密的關係。因為雙方都明白,對方只是一個普通人,我們需要深切瞭解彼此的內心和處境。
當父母與孩子學會對彼此開誠佈公的時候,他們就不再是“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而是真正擁有幸福力和感知力的人生夥伴。
只不過,有時候孩子即使已經瞭解了自己行為對父母的影響,但仍然拒絕改變他的行為。哪怕家長積極採用“我和資訊”這種模式,依然不起作用。從頭到尾,孩子都沒有改變那種影響父母滿足自身需求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