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妮娜》: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同。
家庭,是每一個人都難以避開的話題。
因為我們都當過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或幸福,或平淡,或痛苦……
家庭,又像是一場接力式的馬拉松。我們也終將會成為父母,孩子也可能活成我們人生的翻版。
一個當老師的朋友告訴我說:“每個問題學生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那些性格出現問題,又或者總是不願意回家的孩子,原生家庭的氛圍大多都不太好。
家庭,正在消耗著他們的精力,施加給他們這個年齡不應該有的壓力。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應該是“高效能”而不是“高消耗”。
“高效能”家庭的4種表現。
給予選擇權馬卡連柯:你們那種最大限度地過問,會使兒子不能長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他長大成為一個毫無主見的人,既不能做出任何的決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險和勇敢行為的人。
有太多的父母,喜歡干預孩子的人生。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工作婚姻,他們都要插上一腳。
讓孩子逐漸喪失了選擇權,也讓孩子學會了逃避責任。
小時候和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被父母否決,甚至是打擊。久而久之地養成了習慣,什麼事情都習慣性地依賴父母的決策,更嚴重的情況是,有想法也不敢提。
不是自己選的路,孩子自然也能更心安理得地逃避責任。因為路不是自己選的,即使失敗了,問題也不在自己身上。
高效能的家庭,應該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多給孩子一點選擇權,也就是可控範圍內的最大化自由。
別總是叫孩子“聽話”,習慣“聽話”之後,可能就再也沒了主見。
少說“為你好”“為你好”三個字,可以傷人於無形,又令人毫無反擊之力。
不管是在親子關係,還是在和伴侶的相處中,儘量少說“為你好”。
可能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確實用錯了方法。因為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還會引起反感。
“為你好”是一種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對方的價值觀之上的一句話,所以總會讓聽的人,覺得很不舒服。
這句話所傳遞出來的意思是,“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我讓你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與此同時“為你好”又間接透露出一種,拒絕溝通的意味。讓孩子感覺,如果不接受就是自己在無理取鬧,是自己不懂事。
少比較斯賓諾莎: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比較,是很多父母用來激勵孩子進步和努力的手段,相信很多人從小都在這種環境下長大。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成了自己永遠無法超越的人。
拿孩子的弱項,和別人的優點比較,無疑是一個必定會輸的比較。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我們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對完成某件事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越強,自信心也就越足。自我效能感越弱,也就越缺乏自信。
而自我效能感,會在不斷的體驗成功的過程中,逐漸增強。也能在不斷地體驗失敗中,逐漸減弱。
父母的每一次比較,無疑是間接地讓孩子在體驗失敗。在一次次的打擊中,逐漸失去了自信,變得越來越自卑。
Fagaras 山,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地區
少貼標籤里根: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援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但父母偏偏喜歡和孩子說一些詞,在孩子身上貼一些標籤。
“怎麼那麼笨”
“怎麼那麼不懂事”
“怎麼那麼差勁”
當這些標籤,一次次地貼在孩子身上時,孩子的心裡也會有疑惑,他們會認為“可能我真的就那麼差吧。”
這可能會導致他們破罐子破摔,理所當然的這麼“差”下去。因為心裡已經認為自己差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
也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得到別人肯定,受到別人喜愛時,進行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配”。
德萊塞: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的堅強、正直。
有很多的家長會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殊不知,來自家庭的教育更為重要。
有些時候來自原生家庭的教育,甚至比學校的教育更為重要。
當父母其實也不容易,他們並非有意想要傷害孩子,卻在無形中一次次地使孩子受傷。
你可能也經歷過來自父母的傷害,但請不要將這些傷害,轉嫁給自己的下一代。
不要親手摺斷了孩子的翅膀,卻責備孩子不會飛。
既然選擇帶他來到這個世界上,請給予他足夠的溫暖。
晴朗的冬季,從西藏色拉寺後山寺廟俯瞰清晨雲霧中的拉薩城市全景風光。
你理想中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