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講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孩子的特點。
年輕的孩子都有什麼特點呢?
他們年輕,而且氣盛。青春期的階段,腦瓜子靈活,學東西非常快,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非常快。
這是孩子的特點。
但是,這些特點也是有問題的。
那就是,學生很容易自視甚高,學生很容易想當然地覺得,一些事情比較容易,理應就那樣。
一句話,學生最大的弊端就是,社會經驗少。
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學生容易自視甚高?
因為他們是一張白紙,因為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又因為他們學習新東西,接受新鮮事物非常快。
這樣,他們就很容易在看到一本書的時候,學到一點有用的東西的時候,看到一種很新奇的思想的時候,立馬覺得自己的世界不一樣了,立馬覺得,自己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世界的本質,人性的密碼盡在自己掌握之中。
學生還很容易理想化,這和他們接受的知識有關係。
從小到大,他們接受的知識、教育,大都是關於真善美的,美好的,成功的故事居多。
而且,從小在應試教育的浸泡下,他們很容易覺得,生活也和考試那樣,只要學習,只要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績。
這在好學生身上尤為明顯。好學生特別容易自視甚高,特別容易有那種看透社會、世界本質的想法。
所以,孩子和父母的相處和溝通的時候,常常面臨一個什麼問題呢?
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認知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父母,一般都是經歷過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鹹,才做到了父母。
光結婚、買房、工作、生孩子,這幾項內容,就夠一對夫妻受的了。
所以,父母在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時候,更加現實主義,更容易把問題考慮全面,或者說更容易悲觀一點。
因為,他們的社會經驗告訴他們,生活是不容易的,做成一件事是很難的。
而孩子不這麼想。尤其是那些自認為腦子聰明,看書多,懂得多,網上和世界接軌的同學,他們不容易這麼想。
他們一般很理想主義,常常覺得,這還不簡單嗎?這個人怎麼這麼笨蛋。
他們更加潔癖一點,不論是行為上,還是對社會的看法上,對人的看法上。
這就導致了,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常常產生誤解、不理解,甚至對立的觀點。
孩子相對父母來說,具備很大的優勢,比如記憶力好,腦子快,學東西快,接受新事物快。
但是,孩子對父母來說,具備一個很大的劣勢。
他們社會經驗不足,分辨能力差,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不懂得生活的不容易。
所以,有時候,很多父母會有一種困惑,為什麼我明明對孩子那麼好,但是他們就是不理解呢?
我猜,這其中的緣由,可能就是:
父母思考問題常常從可行性的角度考慮,現實的角度考慮,困難估計足的角度考慮;
而孩子思考問題常常從理想性角度考慮,對結果的達成往往容易樂觀,常常覺得,別人可以,我也可以。
比如,在家庭的教育和溝通中,一個常見的衝突點就是,孩子常常覺得父母不支援自己的夢想。
他們的夢想有的是打遊戲,有的是打NBA,有的是當明星。
因為他們接觸到的網路文化,讓他們知道,打遊戲特別帥,NBA特別帥,當明星有粉絲前呼後擁特別帥。
這時候,他們考慮的時候,有夢想就該堅持,這些能賺錢,有名又有利。
而父母考慮的是,這現實嗎?這個機率是多大?如果說高考時走獨木橋,那走這些路是不是在走鋼絲繩?孩子有這個天賦嗎?現在開始練習不晚嗎?
而孩子想的時,誰誰誰就是很晚才練習的,誰誰誰也是一開始很差,最後一夜成名了,誰誰誰一開始也很苦,最後也成事了。
而支援他們這麼思考的底層邏輯就是什麼?
是他們在一些領域小有成就,比如自己遊戲在班裡打的好,自己的籃球在班裡打的中等偏上,而且很懂NBA。
父母為孩子選擇的路,是一條穩妥的路,有最低保障的路,是低風險,但是又保底收益的路;
而孩子常常為自己選擇的路,是一條高風險,高光鮮亮麗,高收益的路。
這裡究其本質,還是他們的認知不一樣,社會經歷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模式不一樣。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常常不理解,為什麼父母不支援自己的夢想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