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大多數的我們,都沒有經過學習,就成為了父母,又在成為父母的過程中艱難得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好的父親或者母親。

這個社會,甚至我們自己都會在成為父母的一瞬間,給了我們自己一個責任:表現的優於一個單純的人類。成為父母,你就要堅強樂觀,寬容有愛,見識廣博,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甚至永不疲倦。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就是這一現象和觀點的“社會化表現”。為什麼做了母親就不能柔弱了?我不同意,我們都是凡人,我們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真實的自己,真實的情緒,沒有人可以接受孩子的所有行為,那麼就請不要假裝接受,“完美父母”是不存在的,就像沒有“完美的孩子”一樣。

假設你工作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只想躺在床上休息一會。這時候,你四歲的孩子,爬到你的身上,拉扯著你,要你陪他讀一本很長的繪本,你勉為其難耐心的讀完了一本,心想終於可以休息了,他卻跑去繼續拿來了第二本,第三本,你實在是累到不行,但是為了滿足他,又不得不用快速的,毫無感情的聲音把書讀完,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也從你不耐煩的語氣,皺起的眉頭,冷冷的表情裡讀出了:我的媽媽不想陪我看書。

當這種勉為其難,假裝陪伴的狀況越積越多,孩子接收到的資訊就變成了:媽媽總是口是心非,她似乎很愛我,但實際上並不是,她根本不想陪我,她說的話也不可信。長遠看來,這種看似奉獻又真的讓我們疲憊不堪的忍受,反而對親子關係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是一把雙刃劍,無論是對我們還是對孩子,都沒有一點兒好處。我們倒還不如告訴孩子:今天媽媽很累,想要休息一會兒。也許他會大吵大鬧,但是他也會知道,媽媽也會累,媽媽不陪我看書是因為她累了,而不是不愛我。

真實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時候可以接受,有的時候不可以接受,有的父母天生容忍能力比較強,有的父母則非常不容易容忍別人。這都是天性使然,我相信很多人都在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後,滿心罪惡感,後悔的腸子都青了,默默發誓下次絕不會再這樣。

其實,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想,也許當時的反應,已經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極限了,我們為什麼不能不要求自己做個“完美父母”呢?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在孩子面前發火呢?

再比如,孩子問了你一個你不會的問題,你會怎麼解決?我記得之前在知乎看到有知友寫的感受,說自己在飛機上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孩子問了一個母親不會的問題,母親馬上說: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等下了飛機我們一起查查資料吧!他感覺十分詫異,因為他從沒想過作為父母也可以對孩子說不知道。

我對這個帖子印象深刻,因為,我們總是覺得作為父母就要全知全能,但是,怎麼可能做到?我們憑什麼不能不知道?在生活中,對孩子的問題說不知道,再和孩子一起透過專業人士或者書籍、網路找到問題的答案,這不也是教會了孩子利用外部的資源和資訊來解決問題嗎?下一次,他就會懂得,尋求幫助的途徑,不是隻有父母,也許他自己就可以建設性的解決問題了。

作為父母,既然每一次想要“完美”的時候往往事與願違,難以完美。那麼,放下完美的執念,讓自己更真實一些,在看待親子關係的時候更輕鬆一些,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真實,往往比完美更重要。

1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貝斷奶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