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小孩子好像啥都記得住(特別是大人不想讓他記住的)。

上個星期六答應他以後買的棒棒糖,這個星期天他一定會準時提醒你。

但有的時候,又感覺小孩子真是善忘得不行,你都跟他說過八百次了“別拿蠟筆往牆上畫”,他就是記不住!

當然,違反媽媽的規則,有可能是一時衝動、測試媽媽的底線,也有可能是因為小孩子的記憶尚未發育完全。

也就是說,幼兒可能會忘記一些事情,卻沒有忘記另一些事情,而忘記和不忘記通常是隨機的。

一位專門研究嬰兒的學習和記憶的心理學家Carolyn Rovee-Collier說:

“四、五歲的孩子之所以比成人記得更多的事情,是因為他們尚且無法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那麼重要的”。

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對學習和記憶會變得更有選擇性,某些早期的記憶會一直留在腦海裡,而有些便漸漸淡忘了。

那麼,孩子會選擇把哪些記憶留在腦海裡呢?

孩子們會如爸媽所願,多記住一些生活中美好的點滴嗎?

當然可以,但這還需要爸爸媽媽給一點幫助,才能確保這些美好的、寶貴的經歷更多被孩子回憶起。比如:語言

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不太記得自己嬰兒期發生的事情?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時候我們還不會說話呢。

而記憶又是通過詞彙儲存和訪問的。所以,一旦孩子可以詳細地說出某件事,或是某種事物,他們就更容易記住它們。

因此,為了讓孩子更好的記住你想讓他記住的事物,必須確保孩子了解你所使用的詞彙。

一旦他們對基本語言有了更好的了解,他們才能夠更好地遵循指示。

比如“可以在紙上畫畫”、“不可以在牆壁上畫畫”,這兩句指令裡的每個詞彙,“紙”、“畫畫”、“牆壁”……,都需要保證孩子能充分理解。

因為很可能孩子覺得客廳的牆壁是牆壁,但臥室的牆壁不是牆壁,於是畫到臥室牆上去。

這在剛剛掌握口頭語言的孩子身上經常出現,這種現象叫做“泛化不足”,即用詞過於侷限,小朋友作為一個語言新手,覺得一個詞只代表某個概念的一個特例,而不是指這個概念的所有例項。

翻譯成人話就是:

媽媽已經在客廳指著牆教育小朋友“不能畫在‘牆’上”了,但也許小朋友的腦子想的是:哦,客廳裡這個白白平平的叫牆。

至於臥室裡的牆、書房裡的牆,小朋友不知道那叫啥,但他們覺得那不是他心中的“牆”,可以隨便畫。

所以,大人必須有點耐心,給孩子一點時間來建立認知技能,同時大人也可以努力增強孩子正在學習的知識,並提供促進發展的活動來幫助孩子的大腦神經元建立牢固的新聯絡。

比如我們可以:

再說一遍

也許爸媽覺得這件事“我都講了十八遍了”,難免有點不耐煩,但其實孩子很喜歡做重複的事情。比如反覆玩一個玩具,反覆聽一個故事,甚至反覆聽一個故事中的一小段!

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不斷地再次確認自己之前的預期和假設,而一旦這個預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證實,更能加深孩子的自信。換句話說,孩子也許是在考驗自己的理解能力。

所以爸媽可以時刻準備重申自己的指示,同時保證自己的陳述簡單明了。這比對孩子發脾氣打屁股有效得多。

有研究表明,現實生活中,無論爸爸媽媽是打屁股、大喊大叫,還是用正常的聲音說話,一個小孩在同一天內,有80%的可能犯同樣的錯誤,哪怕只在短短几小時內,也有50%的可能性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看來,小孩子重複犯錯很正常。所以從長遠來看:重複規則,而不是大喊大叫,才是更好,更有效果的策略。

生動活潑

幫助幼兒更輕鬆地記住所有事情的捷徑:加點樂趣。

其實將心比心,我們大人也更容易記住有趣的事情,比如文章好像很難背,但是笑話、段子聽一次就能記住。

舉個例子,如果希望孩子記住“別把髒襪子亂扔,每次脫了襪子都放到髒衣籃裡去”這件事,那與其嘮叨、講道理、批評……不妨試試第一次的時候,帶娃踩著地磚的格子,像跳房子一樣“找尋”到髒衣籃,把襪子扔進去。

找髒衣籃仍襪子都能成為一次有趣的“奇幻旅行”。

音樂

需要記憶的內容,和旋律匹配起來會更好記憶。

最好的例子就是,如果現在請你背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你和可能揹著揹著就唱起來,還覺得唱起來背得更順口。

所以很多人一旦做了爸爸媽媽,手機裡存的兒歌遠遠多於王菲、林俊杰、陳奕迅……

畢竟“洗手歌”可以更快教會孩子洗手,“刷牙歌”可以更有效地讓孩子記住刷牙。

既然如此,爸爸媽媽不妨自己來改編一些歌以應對各種不同的情境。比如給娃洗澡的時候,把“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唱成“寶寶洗澡寶寶洗澡泡泡多”,這裡的“寶寶”最好替換成自己孩子的名字。

把孩子的名字唱到歌裡,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音樂帶來的好處。孩子會更意識到這首歌是關於自己的,也更有助於孩子關注到這首歌要傳達的資訊。

給予積極反饋

強烈的批評確實也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但是積極的反饋,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意義。

因為批評只會讓孩子知道“不該做什麼”,但積極的反饋可以讓孩子明白“可以怎麼做”,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記住做事的方式。

比如:

“不準在沙發上跳”,不如說“你在地墊上跳,真好”。

這樣的積極反饋方式,更能夠讓孩子確切地了解爸爸媽媽的要求,了解爸爸媽媽喜歡哪種行為。

而且因為態度積極,氣氛和諧,孩子也會更有安全感。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才更容易記住爸媽的要求是什麼,以及自己在做什麼。

看到這裡,我想很多父母應該不會再以為“增強孩子的記憶”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四歲認識2000個英文單詞”、“三歲背會100首唐詩”那種功利地、揠苗助長似的要求。

幫助孩子提升記憶,是因為回憶能豐富孩子的生活,為孩子提供了很多可以談論的內容,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使得孩子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能長久擁有美好的瞬間,同時也懂得避開危險,讓孩子生活得更安心、更安全、更有趣、更有成就感、更自信。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強迫症”小朋友的作業本火了,網友:這莫不是人體印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