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導讀】這兩天刷微博時,看到了一則讓人心塞的新聞。江蘇鹽城有個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裡的物品,不得不找媽媽替自己賠償。

媽媽賠償之後,因為不滿孩子的行為,就開始訓斥指責他。結果,男孩不但不認錯,反而憤怒地衝上去打媽媽,還掐媽媽脖子。

這下,媽媽也徹底被激怒了,和男孩扭打起來。還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開了孩子。這時,他們已經吸引了不少人圍觀。可媽媽卻還在為孩子的行為生氣,不停地數落他,最後又激怒了孩子,兩人再次扭打成一團。

圍觀的群眾都說,這孩子脾氣太差了,不好好管教一下是不行的。

看到這,心裡頭真是五味參雜。和這位媽媽還有圍觀群眾一樣,生活中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最見不得孩子發怒。孩子一怒,第一反應就是制止。因為他們認為,憤怒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脾氣不好,是個不懂事的人。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孩子的脾氣,其實是他的語言

心理學上講,孩子發脾氣,因為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而孩子的需求,主要有三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當媽時間越久,越理解那些難以控制情緒的時候,看到孩子不明就理地生氣,常常手足無措,第一反應是想制止。

然而,在沒有了解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就簡單粗暴地,先貼標籤、講道理,繼而以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看上去問題是解決,卻會給孩子將來留下後患。

正如前面那個男孩,媽媽的訓斥讓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他很害怕很難過,不知道如何是好。

於是,就憤怒了。

他希望通過憤怒,來引起媽媽的關注。

他的憤怒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渴求幫助。

可他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單純的認為是孩子任性,欠管教。

所以她要收拾孩子,想用暴力把他的怒火壓制住。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不管她是輸是贏,她都失去了了解和幫助孩子的機會。

一個不被允許憤怒的孩子,和一個不懂處理憤怒的母親,註定難以共建和諧的未來。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樂說:孩子的怒氣,通常掩蓋著某個可怕的經歷。

沒有哪個孩子的憤怒,是突然就有的。

就像之前,一個媽媽責備孩子的視訊在網上瘋傳,在視訊中,孩子坐在床上,強忍著憤怒,與媽媽對話:

「你為啥要關門?」

「我想靜一靜,又怎樣? 」

「你今天的事情是錯了還是對的?」

「錯了,那又怎樣?」

「你到現在都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我已經承認我的錯誤了,你們為什麼還要怎樣?你們為什麼要那麼凶惡地來對我?」

「你態度不端正」

「我態度不端正,那你態度也不端正啊」

「你靜完了,寫個書面檢討」

「我不寫,口頭上我已經直接說了對不起三個字」

她反覆強調,自己想要靜一靜,媽媽似乎還對她的認錯態度不滿意,不依不饒地問她「承不承認錯誤」,並且要求她寫書面檢討書……

這則視訊扎到了很多網友的內心:

網友@工作睡覺想妞妞:

「父母永遠都不能理解孩子的歇斯底里,永遠都不會把他們當做平等的人來對待,總覺得自己是父母,就有一切權利來要求孩子,哪怕是關門鎖門靜一靜也不允許。」

網友@不是說不想了嗎

「每次犯錯委屈都忍不住哭,我媽就不讓我哭,越哭罵得越凶。每次承認錯誤後,自己想想還是會難受,這個時候要是讓我媽發現我哭了,她會更生氣地吵我,她說就是不讓哭,死憋著,彷彿我哭就是不服她一樣,可怕的控制慾。」

我們總是想要好好地管教孩子,但是在實際中,往往事與願違,我們發現孩子並不會按照我們所期望的方式生活。

於是,我們變得好生氣,我們會憤怒,會催促,會爆發情緒,兩代人的關係越來越不可調和……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憤怒的背後,是愛和信心的匱乏。

如果我們一味排斥孩子的憤怒,就永遠不可能看到這背後的真相。

也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憤怒時,其實最需要我們的愛和幫助。

孩子的脾氣,也是他成長的脈絡

洪儷瑜說過: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

於是,許多父母見到孩子發脾氣,第一反應就是阻止,讓孩子有「氣」無處可撒。

事實上,「發脾氣」就像哈哈大笑、沮喪哭泣一樣,都屬於情緒的一種。

心理學也有結論:情緒對於孩子正在發育的大腦至關重要。每種情緒都有自己的作用,它們一起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人格。

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情緒的存在即有它的道理。

於孩子們而言,在不同的環境下,他有不同的感受,產生不同的表現。發的脾氣越多,證明他對周圍的人和事、生活環境的感知能力越來越強,是他在成長的表現。

諸如:可怕的2歲、膽小的3歲、4歲的張狂執拗、5歲的自尊心爆棚,都是他們成長中的關鍵敏感期,既想把控周圍,又不得不依賴他人,屢屢受挫,而不懂得表達的他們——「發脾氣」就是他們「求助」的聲音。

所以說,當孩子發脾氣時,請允許他們表達,而不是強行呵止或責罵。

被父母允許「發脾氣」的孩子,也會順利跨過這個階段的成長。

學會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看過一個視訊,視訊中,小女孩因為生氣,憋得滿臉通紅,身體也緊繃著。

她對面的爸爸,沒有制止和吼她,只是蹲下身去,告訴孩子:

「可以生氣,不必時刻強迫自己開心,但是,不要一直沉浸在憤怒中,要學著去接受和尊重它,如果依然不開心,也沒關係,爸媽依然愛你。

可以生任何人的氣,但不要氣太久,因為這樣會出問題,可嘗試放下,或停下來,也可以大聲發洩,或是跺腳都可以 。」

最後,他告訴孩子,有時候爸媽的話,只不過是開玩笑,不是真的在罵她,並表示只要她說出來,以後也會尊重她,還邀請孩子一起出去散步,把煩惱拋到腦後。

整個過程,爸爸沒有因為孩子生氣而批評她,也沒有一味哄著孩子,而是以和朋友交談的方式,溫和而耐心地和孩子溝通。

這段溝通,正好遵循了心理學上,「識別、鼓勵情緒節制、聯偶、選擇、管理」的情緒管理法則。

——引導孩子從認識情緒、識別情緒產生的原因、給出方法,選擇如何處理情緒,最後,實現健康的情緒管理。

事實上,面對一個隨時「炸毛」的孩子,是十分考驗父母素質的,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耐心再耐心。

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愛。請一定要告訴孩子:無論他是什麼樣子,我們都愛你。如果你覺得我們的愛不夠,那麼,請直接告訴我們。

一個真正被愛包容的孩子,才不會一次次用發脾氣來贏得我們的關注。

李玫瑾說過: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心態、好情緒、好未來。

然而,再優秀的孩子也會有憤怒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怎麼處理,直接影響到孩子情商的高低。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說教和批評

也就是說,長期亂髮脾氣的孩子,通常是體會到了,可以通過「發脾氣」來實現某些需求。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視而不見」,不要說教,更不要批評。

因為,在孩子看來,批評也是一種親密的表現。

如果孩子實在鬧得厲害,可以適當地將「不」改成「可以」。

假如孩子想看電視,不要直接說「不行」,而說:「可以啊,寫完作業之後,可以看20分鐘。」

越是拒絕,越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反抗心理,這時,不妨走點彎路,緩和一下情緒。

只有懂得好好迴應孩子情緒的父母,能讓孩子從中習得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

也只有愛,能穿越憤怒,聯結孩子的內心,使孩子和我們越走越近。

海子的詩《活在珍貴的人間》裡寫著: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這太陽,正如孩童冉冉升起的未來,這水波,恰似父母慈愛的溫柔。

人間珍貴,愛更珍貴。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愛中成長,自信Sunny,所向披靡。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雙胞胎孩子,一個讓奶奶帶,另一個媽媽帶,僅僅半年孩子變化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