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什麼全世界的媽媽都在雞娃
美國兩位經濟學家對全球的育兒問題進行了研究,得出結論:經濟環境決定了父母的育兒方式。
基尼係數決定育兒的選擇。基尼係數是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係數在0和1之間,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
經濟學家們透過對比資料發現,在收入高不平等國家,也就是基尼係數更高的國家,家長們更傾向於選擇密集型的教養方式。
社會規則如果不能公平地讓人們分享利益,那麼整個社會就會陷入高度競爭之中,人們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沿著社會階梯往上爬。人們會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戰勝別人方面,這種機制被稱為“標尺競爭”(yard stick competition)。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卷”。
收入差距的越大,社會越不公平,父母就越會選擇在背後推娃一把。
中國和美國都是收入高度不平等,社會保障薄弱的經濟體。所以,中美兩國的父母們會選擇密集型的教養方式——雞娃。
不僅是中國,在過去的30年裡,世界範圍內的經濟不平等都在加劇,所以,高參與度、密集型的育兒方式,也就是雞娃越來越成為主流。
而在芬蘭或瑞典等北歐國家, 社會高度公平,社會保障完善,所以,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大家對學業的熱情都不高,放養式成為主流的教育方式。
教育回報率決定雞娃的狠度。教育的回報率越高,父母雞娃就越有動力。
孩子未來的收入水平甚至是階級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的成功,父母雞娃的動力就要多強烈。因此,為了讓孩子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父母就必須要竭盡所能地把他們送進高等學府;為了讓孩子考進好大學,父母就必須監督他們好好學習。
在德國和瑞典,教育資源非常平均,既沒有像中國一樣的985和211,也沒有常春藤盟校。對於這些國家的孩子來說,只要能以壓線的成績從高中畢業,18歲之前在學校做的事情不會對人生產生什麼長期而深遠的影響。即使不上大學,他們的未來也是一片光明。
但對於美國人來說,有沒有上過大學,收入起碼會相差兩倍,就更別提藤校畢業了,所以,在這種激勵機制下,父母們就有了充分的雞娃動機和動力。這種情況在中國更甚。中國的高等教育高度分層。
02
普通家庭的孩子出路在哪裡
雞娃可能是當代中國父母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孩子做出的最佳反應。
全民雞娃是一場對稀缺教育資源的極致競追,也是中國大城市崛起的新中產一代在特殊環境中國的選擇。
雖然在當今這個時代,考大學已不是跨越階級的唯一通路。新經濟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改變的契機和可能。
但對於大多數的父母來說,他們能做的就是用教育這個最可及的資源,儘可能掃清孩子前程中的種種障礙。
名校雖不能確保人生的上限,但卻能設定人生的下限。
在任何一個城市,最好的教育資源永遠都只會在那些最好的學校裡。
要考上任何一所明星學校,小學、初中稍微不努力都不行。
教育,還是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最好的出路。
不可否認,身處的社會階層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一生會看見什麼樣的風景,這也是我們無法改變、最讓人覺得無力的東西。
在《出路》這部紀錄片裡面,
馬百娟、徐佳還有袁晗寒來自三種不同的社會階層——
窮人、普通人、有錢人。
他們最後的結局幾乎沒什麼改變——
窮人依舊是窮人,普通人依舊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有錢人還在富有著。
幾乎可以說,這種命運的差異在他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父母的價值觀影響孩子一生。
馬百娟的母親沉默寡言,在整個紀錄片裡都沒說過話,但那雙手一直很沒閒過,隨時都在忙這兒忙那兒——顯然,馬百娟也不會是個懶惰的孩子。
馬百娟的父親是典型的老古板,他覺得,女孩子沒必要讀書,反正將來是要嫁人生娃的,有孩子拖累著,唸書也是白費。最好的出路就是嫁人,靠著女婿過一生。後來,馬百娟果真輟學,果真早早地嫁給了自己的表哥。
徐佳要幸運得多,雖然他的母親也是農村女性,但因為常年在外打工,見識比普通農婦要高不少。徐佳復讀了3年,別的家庭可能早就放棄了,但沒了丈夫、一人苦苦支撐整個家的她還是認為,兒子應該繼續唸書。
袁晗寒傢什麼都不缺,父母也不指望她出人頭地,但有一條——
“總得找點事情做著,不能這麼閒一輩子。”
袁晗寒也一直如父母要求的那樣,積極地在折騰,尋找自己的興趣,尋找生命的意義。最後,高中輟學的她申請上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去國外學習藝術,回國後做起了藝術品投資的生意。
03
雞娃前要雞自己,孩子將來才能擁有更多選擇權,從而擁有更多人生可能。
家裡經濟拮据的孩子,試錯的成本太大,錯一步,就可能毀掉前半輩子所有努力,因此畏手畏腳,凡事不敢挑戰,穩妥第一。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普通家庭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去考公務員,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們不希望孩子工作上漂泊不定,自己也跟著操心,還有深層次的一點的就是家裡經不起折騰。
就比如很多人後悔自己沒趁房價沒漲之前買房子,事實是,沒漲之前,你也沒有很多的閒錢去買房子。
父母的實力,是孩子嘗試人生多種可能性的底氣。
《出路》紀錄片裡袁晗寒的一生是最好的說明。
她輟學、開店、去國外學藝術、回國開藝術品投資公司,其實,就見識和智力水平,不見得得她比另外兩個孩子厲害多少。
只是父母的經濟實力讓她有試錯的底氣——
不想讀書了?那就退學唄!
開店虧本了?去國外讀書試試!
不想上班?那就自己開公司!
嘗試的路多了,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
只不過,年輕人往往揹負不起嘗試錯誤的代價,這份賬單得父母來付。
所以,我們如今多努力一分,孩子將來人生的出路可能就會多一條。
在現在的中國,讀書仍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好的出路。
確實,現在階級固化,普通家庭的孩子再怎麼奔跑,也趕不上人家一出生就在羅馬的人。
但是《出路》紀錄片中的徐佳,就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例子。
因為讀書,他離開小鎮,來到了繁華的城市,看見了這世界繽紛多彩的一面;
因為讀書,他不必再像父母一樣,被拴在農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也不必背井離鄉在流水線上當一輩子打工仔,頭髮花白的時候才少小離家老大回;
因為讀書,他在電力公司找到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在城市裡有了安身立命的資本。
孩子這一生,最可靠的出路還是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