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已經陸續開始上班了,我們要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父母不在家,如何管理孩子的在家時間?
我們要說的第一個重點是:
管理孩子的時間放在父母上班之前,
而不是父母要上班之後
很多父母都習慣於做一個“鬧鐘型”的父母,他們總是提醒孩子在8點鐘要做作業了,9點鐘要睡覺了,你的作業必須在15分鐘內寫完……這就叫做“鬧鐘型父母”。
但其實這樣的“鬧鐘型”父母,會讓孩子永遠記住的只是父母的指令而找不到自己,進而喪失自己獨立的認識。
這樣的“鬧鐘型”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兩個後果:
1)孩子永遠只能記住父母的指令,以父母的指令為鬧鐘,喪失了自己去管理時間的機會和能力;
2)孩子喪失了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獨立” 的認識。
鬧鐘型父母如何蛻變?
你需要完成三件事:
1.要允許錯誤、失誤的發生。
因為這就是成長的過程 ,成長獨立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的過程。
就像孩子從走路到會跑,中間肯定要摔跤。父母要學會勒住自己的內心,陪著孩子一起接受批評,你要讓孩子有這個機會去完成自己的時間管理。
比如11年前,我帶孩子們參加國際實踐營。那一站是德國,我們都知道德國人非常嚴謹,大巴司機告訴孩子們第二天早上9點集合,孩子們需要把書包、水等等準備齊全才能上大巴。
我們的老師們並沒有事先提醒孩子,或者替孩子們收拾,於是,第二天,等最後一個孩子上車,我們已經遲到了45分鐘了。
司機很生氣地批評了我,但我勒住了自己的內心,沒有把這些話傳達給孩子。
第二天,我依然只告訴孩子幾點集合,要帶齊什麼東西,然後這次孩子們遲到了20分鐘。
而到了第四天,我們上車的時間甚至比約定的時間還早5分鐘。
在這個事情的處理中,因為我勒住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孩子們掌握了獨立進行時間管理的能力。
2.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工具
可以是一些表格,然而更重要的工具是父母的支援、鼓勵與接納,以及允許孩子犯錯和失誤。
3.讓孩子成為時間安排的主題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讓自己成為孩子成長的障礙,不要怕犯錯,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幫助孩子鍛鍊時間管理能力,這個能力並不僅體現在學習上,它會體現在是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
生活是教育的本質,教育讓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是僅僅為了學習。家庭教育裡特別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幫助孩子學會生活,幫助孩子們學會如何管理和創造自己的生活。
只盯著學習,就會忽略生活;只盯著分數,就會忘掉世界上重要的東西。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的孩子要學習的是時間管理,而不僅僅是學習時間的管理。
幫助孩子學習時間管理能力,
有重要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時間概念。
孩子們需要知道兩個關鍵點:我擁有多少時間,我做事需要多少時間。
第二步: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資源。
資源包括時間、個人才華、周圍的朋友,以及世間萬物,資源還包括孩子的能力,比如他寫十道數學題需要10分鐘,而別人需要一小時,這就是孩子的能力資源。
第三步:給孩子提供方法和工具。
對於小學1-3年級的孩子,父母可以透過完成作業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時間的概念。
因為低年級的孩子處於具體形象的思維階段,時間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抽象概念,有時候不能很好地理解。
如果你希望孩子在15分鐘寫完數學口算作業,你可以說:“用你看一集動畫片《熊出沒》的時間,寫完數學口算作業。”或者“你看啊,當分針從3走到6,數學口算需要完成咯。”
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設計時間計劃表,給孩子計時器,讓孩子記錄自己寫每一項作業需要花多長時間,訓練孩子對抽象時間的感知能力。
第四步:對孩子認可與鼓勵。
要強調孩子自己的重要性。認清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不要一手包辦。
以一個規劃生活時間的例子
來展示一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這個影片可以下載“蘭海說成長”APP,搜“時間管理培養實踐:生活「規劃業餘時間」”觀看。
影片中,我是和一個10歲的孩子坐在一起,我問他:“馬上要到週末了,你算一下你自己有多少時間?”
當你給孩子說“你自己”的時候,孩子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時間,而不是為了家長在管理時間。
第二個問題:我問孩子:“如果明天你有5個小時,你最想幹的事是什麼?”
很多父母都不敢問這句話,因為怕孩子說玩遊戲。但問這個問題,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
第三個問題:我問“你能不能去分配一下,你想玩的這些事,每件事要花多少時間?” 我們透過提問,讓孩子自己去意識到他的問題在什麼地方,他就會主動來調整自己時間安排。
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否定孩子的資源,也沒有否定孩子的渴望,而是透過提問讓孩子自己發現不合理的地方,在孩子沒有說自己不知道之前,父母要把決定權給孩子,留出時間讓孩子思考。
在這個影片裡,我給孩子提供了一個表格,這個表格的名字是“我的時間我做主”,表格中不僅有關於時間的安排,還有孩子的反思,讓孩子充分體會自己的權力,獲得掌握人生的美妙體驗。
最後,我告訴孩子:“我是你媽媽,但我也是你的助手。”讓孩子再次認識到自己是有掌控權的。
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
他們應該掌握什麼樣的時間管理能力?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能力缺乏科學判斷。你不能要求一個4歲孩子在注意力方面跟12歲的孩子一樣,這個評價標準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要學會的是“科學地去判斷”。
無論是我,還是上瀕的團隊,我們特別想給大家提供科學的東西,它不煽情,但科學就是要踏踏實實,謹謹慎慎,給你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
我們需要明確,你跟孩子一起制定的時間安排,不是“理想的時間安排”,而是確實可以做到的時間安排。
0-6歲的孩子:我們需要做到“三分”,第一分先後:比如先洗手,再吃飯,讓孩子明確做事的順序;第二分重要:比如睡眠比玩手機重要,這是讓孩子明確要依據事情的重要性來安排時間;第三分時段,比如晚上是睡覺時間,清晨是可以做運動的時間,讓孩子在什麼樣的時間段做什麼事情。
6-10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有一些規劃,規劃每天要完成的事,要對時間花費的長短有預估。
對時間的管理一定與人對自己的認知有關係,只有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才能合理安排時間。
在上瀕所有的教育專案當中,包括針對父母的課程,針對孩子的課程,以及我們的營地,幫助孩子自我認知都是特別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
10歲以上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己對時間開始有敏感度了,他在完成自我認知的時候會有一些能力的匹配,比如說自己上午更適合幹什麼,下午更適合幹什麼。
青春期的孩子:對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實現複雜事情的安排。
比如我們孩子的課,到了他們青春期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課,我們讓孩子花一年的時間去完成他們的論文。從選題到創作,再到完成,這個時間是很長的,孩子需要規劃全部的過程,這個就是對複雜事情的安排能力。
父母如何管理孩子在家的時間?
第一,我們要讓孩子提交自己的規劃。
這個規劃中不僅僅是學習。建議大家把吃飯放在第一位,運動放在第二位,學習放在第三位,娛樂放在第四位。
第二,對孩子的實施效果,我們要給予客觀評價 ,而不要批評指責。
家長要注意:
1.不要頻繁查崗;2.不要言語中透露不信任;3.不要回家後就立刻關注孩子的時間管理,要首先關注孩子的感受;4.不要指責,不要批評孩子。要提供更多的鼓勵 方法。
讓孩子在犯錯的過程中學會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