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有了孩子後,就會思考:我該如何養育我的孩子?我們不想自己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傷害再被孩子品嚐一邊,我們學到的知識和一些感悟希望與他們分享使他們少走彎路,同時我們又希望他們有一雙強勁的翅膀,可以去面對更多風雨。
初心都是好的,但是總有些人在這個養育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焦慮,甚至失去節奏,開始盲目攀比,沉浸於比較中,悶悶不樂。
無意中看到這本《整體養育》,這本書作者陳忻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理論,又透過經驗完善理論,寫了此書。不同於市面上的其他書,只是結合自己的經驗不具備普適性,也不同於心理學教科書的枯燥和難以理解。這本書把專業知識的門檻降低,又結合實踐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來寫,感覺很受用。
01 不要用盡全力修剪一根枝丫
很多父母帶著各種育兒困惑來尋找一個答案,希望這個答案就像靈丹妙藥一樣,用了以後就能“藥到病除”。但是其實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萬能公式。但是,我們可以瞭解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及一些為人父母的原則和方法,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如果說兒童的發展是一棵樹,那麼我們要關注的是這一整棵樹,而不是其中一根枝丫,然後用盡全力去修剪這一根枝丫。這樣不僅無法幫助孩子進步,飯而可能阻礙孩子的發展。
只有我們掌握了兒童發展的全景圖,才能看清楚來路和去路,進而反思自己的養育方式,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02 抓大放小
孩子的發展是動態的,各方面發展也是不可分割的,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也是多樣的。我們必須用整體、平衡的思維方式看待孩子的發展。
當父母可以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抓大放小,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我們就會有不同的感悟。
父母的觀念會影響自身的行為,從而影響孩子的行為。抓大放小,需要父母結合自己的價值觀、生活經歷以及所具備的知識去理解、選擇和行動。
03 轉變視角
現在大多數父母的視角都聚焦在“我的孩子有哪些問題,要怎樣解決這些問題”,而沒有把眼光轉到自己身上,反思“我是怎麼做的,我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
只有父母改變,孩子才會改變當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只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應該將目光迴轉,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只有養成這樣的看問題的視角,才能冷靜下來,並透過改變自己,從而改變孩子。
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那麼在我們感受到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的時候,更加要意識到我們也是孩子唯一的原生家庭啊。
只有父母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態,去給我們的孩子做榜樣,孩子才會成長的更好。當我們覺得孩子有問題時,不妨把目光轉移到自己身上。
《整體養育》給了我很多啟發,我們做父母的,如果掌握了這些方法,在育兒過程中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再結合理論實踐應該很容易找到自家孩子的特色道路。希望每個父母都能輕鬆育兒,保持平常心,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