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我家小孩十三歲了,不愛說話,就連爸爸媽媽他都不叫的。只有他的好同學才說一點,普通同學在外面叫他,他都不回答。像我們好好地問他,他就說一點,問點說點,從不多說;如果兇點問他,他就不說了。做錯事了,問是不是他做的,他也不會承認。去學校讀書,回來家也不跟以前的小朋友去玩,就只知道在家看電視玩遊戲。他的這些情況能解決嗎?

明鏡解析……

解決之前一定需要父母做出相應的改變才可能,否則,直接解決孩子的問題,無疑是治標不治本。如果夫妻關係不和諧,做再多都是最少的!

從案主的描述中可以瞭解到孩子不愛說話的事實,但不代表孩子不說話。這個“不愛說話”的幅度就很難拿捏了。其實,後面也寫到,孩子願意和同學說,而且“好好地問”孩子也願意回覆,這說明孩子在“說話”這個行為上是有自己的心理動機的,也就是選擇性表達。而父母希望的可能是孩子比這個情況再多說一些,這就是父母經常犯的一個誤區“我認為”“我覺得”“他應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徵和行為模式,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加突顯,你尊重他,他反過來才會尊重你!父母強迫孩子做出改變是非常愚蠢的行為,也是自以為是的行為,需要停止!可能的話父母最好帶著覺知去觀察孩子,可能他不一定需要說話也能和父母互動得很好。

為什麼要讓孩子多說話呢?多說話對於孩子來說有什麼好處呢?可以培養他哪方面的能力呢?對於親子關係又有怎樣的影響?甚至是孩子真的需要多說話嗎?被父母一廂情願地以為卻恰恰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互動方式是什麼,這樣的父母需要提升自己的覺察力,首要的就是分析自己是不是一個願意多說話的人?自己是怎樣的說話方式?自己透過說話達到了怎樣的目的?多去思考一些“說話”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可能也就能理解孩子了。

關於孩子不願承認自己犯錯的結果,很大原因可能是孩子曾經因為犯錯被嚴重懲罰過或者被冤枉過,而懲罰和冤枉的結果是孩子當時最不能接受的,更是無法面對和解決的,所以,他就願意選擇不承認來逃避責任,因為這樣可以不用承擔懲罰的後果。沒有人願意被懲罰,但是,逃避責任一定是會出現嚴重後果的。因此,想要讓孩子承擔責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讓孩子知道犯錯是正常的事兒,而犯錯之後是總結經驗而不是嚴刑拷打,孩子就願意分享,願意承擔,因為從總結中可以讓自己將來少犯錯,更多的是去成就自己,也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這都是自己願意做的事兒,怎麼可能會出現不承認的現象呢?

總結,孩子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有至少一個心理動機匹配,這需要父母去發現,發現之後還需要帶著尊重孩子的態度與孩子互動。最可悲的是拿著“發現”當法寶,去要挾孩子,結果一定是分崩離析、雞犬不寧。和孩子互動其實也是一種合作,角色上是父母和孩子,但心理上卻是平等的,父母不得不承認孩子的思維總是快速而超前的,情感更是豐富和細膩的,所以,與孩子同時成長而不是推著孩子成長才是對親子關係最有效辦法!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十個月的小寶寶發燒了,看寶媽如何護理發燒的小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