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一族們,是不是沒少給孩子輔導作業?相信輔導過孩子作業的寶媽寶爸們聚到一起,能開好幾期吐槽大會。
普遍的感受是,平時都是“母慈子孝”“父慈子孝”的,一輔導作業秒變“後爸後媽”“熊孩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每個家庭裡,都住著一個“熊孩子”有一次,我給兒子輔導功課,講解“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方位詞,足足得講了七八遍了,但人家“熊孩子”就是全程在那裡揉搓橡皮。問他明白了嗎,“熊孩子”呆若木雞,不搭理人。讓他做個題試試,結果一做就錯。我當時就感覺自己是在“對牛彈琴”,而且有種深深的被忽視感、不受尊重感。我的那個火呀,蹭蹭就上來了,內心無比崩潰。對“熊孩子”一陣批鬥、放狠話、威脅。
不過,事後立馬就後悔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也都有這樣的感受。每次輔導完孩子,“教訓”完孩子,內心多少還是有些內疚和後悔的。說到底,他就是一個孩子。他容易走神、思想不易集中。他還不懂得尊重,也不懂得照顧媽媽的情緒,更無法體會大人的心情。他還要掌握這些難搞定的知識,孩子也是很辛苦的。但我們在彼時彼刻,那一分那一秒,就是無法壓抑內心憤怒的“小火苗”,忍不住想質問“這孩子怎麼腦子就是不轉呢?”“腦子怎麼就跟鋼筋一樣不繞彎兒呢?”
而作為孩子,他們的心理和心智發育都有一個階段,尤其是男孩子要比女孩子還有晚1-2.5年,所以,給孩子一點時間,給孩子一點等待。在每個想爆發的時候,為人父母的我們深吸一口氣,不行就深吸三口氣,相信多少會少一點暴躁,多一點兒溫和。
二、藉助學習工具,提高輔導孩子的水平和效率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專家,我們對於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水平、教育素養等都參差不差,我們不能太自信自己對孩子的輔導一定是正確的。這時,我們就需要藉助一些學習工具,比如線上教育軟體。
目前百度上線了“教育影片卡“功能,它能在知識和教學層面幫助父母們更輕鬆地渡“劫”,解決輔導孩子作業這一難題。 一聽說這個功能後,我按捺不住激動試了一下,百度搜索教育影片卡分為很多模組,每個模組又有很多知識點。比如,成語卡片、古詩詞卡片、英語單詞卡片、數理化卡片、漢字卡片、詞語卡片等等。
舉個例子,輔導孩子學習“月”這字,在百度APP搜尋中輸入“月”,對應的會出現寶寶識字的小影片、月字的動態筆畫書寫、基本釋義、常見片語、出處等。知識點全面,搜一搜基本就全掌握了。
再比如搜尋“正方形”會出現認識正方形的小影片、正方形定義、例題、相關知識點等。
隨時隨刻可以解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是個不錯的輔導孩子神器。
三、一本書,幫助我們成為“不吼叫”父母為人父母,是最好的“職業”,也是“最壞”的職業。孩子會給我帶來幸福和甜蜜,也會如“小怪獸”一樣讓我們抓狂、暴躁。如果你也是那種吼完孩子就滿心愧疚的父母,那推薦看看美國著名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的《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專治“父母吼”,既不讓父母羞愧,也沒有試圖說教,只是教父母們追蹤“吼叫”行為,理解“吼叫”的原因,明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區別,並提供具體可操作性的減少吼叫的策略。
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這本書中提到“A-B-C-D-E法則”即:
A,自問(Ask)
B,呼吸(Breath)
C,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
D,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E,同理心(Empathize)
我們下決心不再對孩子吼叫很容易,但是當我們真的被激怒時,想要做出不同的反應就沒很難了。這時,我們可以嘗試以上5個步驟。
自問
·我現在感覺如何?
·我升級的想法是什麼?
·我能否接納自己的感受,並且改變我的看法?
呼吸
·自問時,開始覺察自己的呼吸。
·從腹部開始呼吸,有意識地做3-5次緩慢、輕鬆的呼吸。呼吸的時候,感知自己的身體。
·只要孩子沒有面臨緊急情況,你在作出迴應前,都要儘量可能給自己時間去關注呼吸。
平靜自我
·關注呼吸有助於調整你的情緒。
·用積極、現實的想法代替你升級的想法。
·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來管教或者與孩子溝通。
確定孩子的需要
·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你對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他需要的是一個結果?一個擁抱?需要你重新為他指出方向?需要鼓勵?或者需要一個清晰的界限?
·他的行為向你傳遞了什麼資訊?
同理心
·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境,嘗試感受他的情緒和想法,傾聽他想訴說什麼。
·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處境和感受。
更多治療“父母吼”的方法,請父母們親自讀一讀《不吼不叫》這本書。無論在克服吼叫的路上有多麼困難,我們要時刻謹記——他們是孩子,我們是成人。作為成人,我們更強、更有力量。為了孩子,我們應該並且可以保持平靜和清醒。希望每位父母都減少“崩潰”和“吼叫”的時刻,成為溫柔又堅定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感受器,正如鄭超主演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所言,“孩子都有一個神奇的感受器,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愛ta。”孩子能清晰、真實的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是不是真正對他們好。
愛孩子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愛孩子也提升自己。助力孩子成為優秀孩子的同時,也讓我們自我提升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