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如果說人的一生,誰對你的影響最大,我想大部分人會選擇父母。即便不是內心選擇,無論你承認與否,我們的行為方式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多多少少都會折射出父母教育的影子。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

因此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原生家庭:與自己和解

兒時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是親密和依賴的,然而當我們逐漸長大成人,逐漸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有了自己的思想,直到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誕生了小生命,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卻好像被推得更遠。在育兒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家庭矛盾不斷加劇,這是現在很多家庭面臨的問題。

樊登在他的《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裡說到:

親子關係的三根支柱: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

我們的父母那一輩,關愛和照顧孩子是本能,但給孩子信任與尊重,卻不太容易 。

因此,當有學者大力推行“原生家庭”理論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抱怨自己原生家庭如何如何的文字。

這裡無意去理論這些說法的對錯,只想說,父母或許只是用錯了方法的父母,而我們,始終有選擇的權利。

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我們才能真正獲得人生的幸福。

穿越時空:背後的故事

每一個文化環境都有自己的集體性創傷,父母們也不例外。我們父母生活的時代,是謹慎小心、節制慎言的。

因此,他們大多不會表達愛,不擅於情感外露。

而我們,可以作為冬天的“小棉襖”、夏天的“小空調”,去滋養他們。當然這需要我們自身已經具備一定的內心承受能力,並且已經實現經濟的獨立自主。

每次回家,父母總會提各種問題:

工作能適應嗎?

那個小夥子怎麼樣啦?

怎麼這麼晚還不睡?

怎麼這麼大人了還東西亂丟?

這似乎就是他們獨特的表達關懷和愛的方式。然而這樣的方式,密度太高了。

這或許就是他們時代文化的烙印。這些擔憂,很可能也是他們的焦慮對你的投射。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傾聽焦慮並共情,用愛來包容焦慮與擔憂。我們還可以聆聽他們的故事,知道他們的過去,看到他們的背後。

就像《你好,李煥英》裡的賈小玲,正是穿越時空回到媽媽存在的那個年代,看到曾經的過往,才更理解媽媽的不容易,才更能理解媽媽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也許我們看到的,是執念,對他們來講,卻視若珍寶。

轉換視角:像愛個孩子

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看著她蹣跚學步,看著她咿咿呀呀,哪怕其實這什麼都不代表,但她的一言一行在我們眼裡,都像是一個奇蹟。

昨天有同事在跟我笑言:最開始生下孩子,家人都覺得這是個天才,一定是考清華北大的料。現在,只要他能考上一所湖南的大學就行。

孩子在我們眼裡,因為弱小和無知,被我們包容,她的行為我們都會自帶濾鏡去看待。我們知道,這是在呵護祖國的花朵成長。

而對於我們的父母,我們往往缺少這樣的耐心。

他們在逐漸老去,而他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在逐漸與社會脫軌,而他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如果他們是個孩子,我們或許就會更包容,更耐心。我們牽著蝸牛去散步,而曾經牽我們的人已老。

讓你做我的小孩,讓我來寵你吧~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不希望給自己留遺憾,不希望多年以後再用《你好,李煥英》這樣的方式來紀念(雖然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不如多花點心思 ,活在當下每一刻平凡的幸福裡吧。

與你共勉❤️

六分之一@六分之一是共創寫作的社群,運用六頂思考帽的方法,每週共創一篇文章。

本週我是綠帽。

作者簡介:果果醬,教育學碩士,80後在職寶媽。

讓愛流淌,讓心發聲❤️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如何給孩子挑選幼兒園,公立或私立不是關鍵,聰明的家長這樣判斷